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唐志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唐志齋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西部,是中國最大的墓誌石刻收藏地,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以千唐志齋石刻之名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

民國初年,洛陽地區大量墓葬被盜,出土了眾多墓誌石刻。20世紀30年代,張鈁在洛陽大量搜集當地出土的歷代墓誌石刻,並在其鐵門鎮的住所「蟄廬」旁建拱券式磚窯十五孔,將墓誌石刻嵌於牆壁上。齋內共有西晉以來歷代石刻1413件[1],其中西晉1件、北魏2件、隋2件、唐1185件、宋88件,故名之曰「千唐志齋」。千唐志齋石刻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尤其是唐史的重要資料。齋內的石刻均有拓片,中國很多學術機構都有收藏,並已整理出版《千唐志齋藏志》一書,共收墓誌1360方。

建築簡介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這裡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2]。這裡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裡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功勳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

名字由來

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游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建築風格

鐵門最吸引遊人之處當推「蟄廬」它是原國民革命軍將領、前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張鈁先生的私人花園。而「蟄廬」最有魅力的地方則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磚窯的建築,原藏石1578件,現有墓誌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228件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齋」。張鈁先生生前酷愛金石書畫,在他有生之年,將流散於洛陽地區民間的志石多方羅致,送達故里鐵門,在自家花園「蟄廬」西側專辟一隅,鑲嵌儲存。中國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為齋室題額。

視頻

千唐志齋 相關視頻

洛陽千唐志齋
新安縣千唐志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