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坑道 (南竿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竿北海坑道 |
---|
|
南竿北海坑道,又稱南竿42據點,是位於中華民國馬祖列島南竿鄉仁愛村和梅石村之間的一條隧道,過去為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因戰略因素興建,專供游擊戰艇停泊使用的地下碼頭。隧道從鐵板海岸線一直延伸到井字形交錯的水道,成為馬祖地區的特殊戰地景觀。
歷史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後,為避免惡劣天氣和解放軍襲擊,根據連江縣志續修初稿兵事志中,「馬祖小艇坑道案」工程始於1965年馬防部司令官雷開瑄的建議,但參謀總長黎玉璽呈蔣中正總統批示為「緩辦」。後因文化大革命造成台海情勢動盪,因戰略任務需要,1969年1月,國防部批准於雷開瑄司令官任內,分別在南竿、北竿、東引、西莒開鑿小艇坑道。以用於停泊機械化登陸艇與游擊戰艇,好方便軍方人員進行物資卸載,西莒工程後因發生塌方,造成充員兵死傷17人,因安全堪慮停工。
1969年1月,經簽奉蔣中正總統指示後,將馬祖小艇坑道案定名為北海案,並列為第一優先構建設施,國軍動員全島二師、三步兵營、一工兵營和一傾卸車連,編成3組,總約7萬人士兵興建北海坑道,預算為3,600萬餘元。其中位於南竿的工程由陸軍第26師採24小時三班制施工,翌年26師輪調返台後,任務交由步兵84師接替,共耗時約820天興建,大部分為人力一鑿一斧,使用十字鎬、圓鍬、畚箕等工具挖掘花崗岩,少量使用空壓機或雷管爆破炸藥,不過這也導致部分工人在施工過程喪生,最終南竿北海坑道工程於1971年5月29日完工[1]當時坑道共可容納120艘小型海軍艦艇,不過落成不久後,由於馬祖海域潮差極大,導致坑道內的船隻出入困難,後經同年7-8月受娜定颱風和貝絲颱風襲擊南竿影響下,導致坑道設施毀損嚴重,因此封閉停用。
1990年,北海坑道重新開放闢為軍民休閒場所,在1992年終止金馬地區戰地政務後,2000年,北海坑道由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取得撥用經營。經過改建並對外開放,近年在經過積極推動,除在坑道提供舢舨與獨木舟,令遊客能夠藉由船夫解說繞行坑道,更成為馬祖著名的藍眼淚觀賞地點,目前坑道入口設有軍人銅像與展示區,以紀念過去開鑿隧道犧牲的軍人。
結構
北海坑道步道全長700公尺。構成坑道主要岩體為花崗岩,並設有一條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的水道。隧道內海水在退潮時深達4公尺,在漲潮時深達8公尺。[2],坑道開鑿成井字型,利用馬祖花崗岩地質堅硬的特性,能夠提供極佳的保護,另設有兩個通向外海的水道,現以封閉。
因現場潮汐影響,北海坑道開放的時間有所不同,須配合潮汐漲退才能進入參觀,夜間參觀採預約制。[3]
參考文獻
- ↑ Beihai Tunnel. Taiwan, the Heart of Asia. [15 Jun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5).
- ↑ Beihai Tunnel (Nangan). Matsu National Scenic Area Administration. 10 May 2021 [15 Jun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1).
- ↑ 北海坑道開放時間. 馬祖國家風景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