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京大學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北京大學地球科學的學科建設歷史悠久,始於1909年的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地質教育和科學研究機構,也是北京大學建立最早的理科系之一。
發展歷程
近百年來,經過數代師生的辛勤努力,培養出一大批地學界的棟樑之材,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70餘位。其中,劉東升院士、葉篤正院士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2名獲得者中僅有的2位地球科學家。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公布的過去10年論文引用數據,北京大學的地球科學是北大11個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1]的前1%的學科之一。
北京大學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於2001年。為了加強學生學科群基礎,促進相關學科交叉融合,提高地球科學實驗教學質量,學校將原隸屬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地球物理系、地理系和大氣科學系的本科教學實驗室合併,組建了北京大學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成為面向地球科學各專業本科生和全校學生的專業和素質教育的實驗教學平台。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北京大學地球科學已經形成了幾乎涵蓋所有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優勢,在學科配置、師資力量、科研實力和人才培養等諸方面均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現擁有:
4個一級學科—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和大氣科學,(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11個二級學科—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物學[2]、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固體地球物理學, 空間物理學,自然地理學(含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7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空間物理學)
3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地質學、地理學和大氣科學;
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和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
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下設4個綜合實驗室、4個教學實驗2室、7個野外實習基地以及3個計算機教學實驗室、1個博物館和3個圖書資料室。近5年來,中心通過學校、「985」、 「211」項目、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金和中心自籌等多種渠道,獲得教學實驗室建設改造、運行及設備購置經費3230餘萬元,以學科間交叉融合為目標,新建教學實驗室8個;在建教學實驗室2個;新建實習基地4個,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實驗教學平台。中心現有實驗室面積1800 m2;儀器設備1135台/件,價值人民幣近3100萬元。中心儀器設備先進,配置合理,滿足了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等現代實驗教學的要求。
中心建立了集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一體化。中心負責大學本科生地球科學實驗課/實習課、野外實習的教學組織、教學研究以及實驗室/實習基地的管理,並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通選課實驗課。2001年,中心通過了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北京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室評估合格實驗室」評估,是北京大學第一個專業基礎實驗室通過此評估。
師資隊伍
中心重視實驗教學隊伍建設,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兼職教師68人,其中專職實驗技術人員11人。教授講授本科生課程並指導實驗/實習課程比例超過60%。師資隊伍中包括:
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名,
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9名
國家「創新團隊」1個
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國家教學名師」正在評審中)。
參考文獻
- ↑ 科研機構組織結構形式淺析 ,搜狐,2022-07-08
- ↑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考研調劑院校分析 含調劑常識、往年調劑錄取情況 ,搜狐,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