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伽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伽藍
圖片來自buddhistdoor

伽藍僧伽藍(सँघाराम|mode=DN2S,ISO轉寫:sam̐ghārāma),音譯全名僧伽藍摩。「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蘭摩」(ārāma)義為「園」,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佛教寺院

概論

原始佛教時期,佛寺只有梵語「(vihāra)」一詞,即漢譯精舍,義爲住處;如竹林精舍。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在城郊幽靜樹林,故又稱「阿蘭若|rě」(意爲靜處)或「伽藍」(意指僧眾所居園林)。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為七堂伽藍[1]

又以伽藍處常有八部護法或菩薩等眾守護,也以伽藍代指護法菩薩,稱爲伽藍菩薩

文化

被譽為「文學版《清明上河圖》」的北魏傳世之作《洛陽伽藍記》中描述伽藍是「花果蔚茂,芳草蔓合」之地。

根據唐朝貞觀年間由西域唐朝玄奘法師所注《大唐西域記》記載:「諸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輦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

字音

「伽藍」的傳承音「茄|:ㄑㄧㄝˊ藍|:ㄌㄢˊ」,「घा」(ghā)之聲母牙音,音譯之「伽」當為牙音,唯後顎化為「ㆢ(jj)」,平聲全濁歸次清「ㄑ」(q)。不過,也有人撇開音韻學傳承規律,讀如全清「加|:ㄐㄧㄚ藍|:ㄌㄢˊ」,這樣讀雖然在北方話的聽感上更接近原音,但卻因失去陽平而無法通過音韻學推斷原音,更會使方言區人士錯將其認作。不過近代概念如伽利略雖同理卻統讀擬音「jiā/ㄐㄧㄚ」不讀傳承音「qié/ㄑㄧㄝˊ」,則是近代部分普通話、國語、廣府話使用者從歐洲語言的角度對濁音的擬音(注意普通話、國語、廣府話、大部分歐洲語言都是對塞音二分的,而吳語、老湘語中古漢語梵語則是對塞音三分或四分的[2])。

參考文獻

  1. 佛光教科書【叢林寺院】[失效連結]
  2. 閩南語雖也是塞音二分的,但由於次濁條件性塞化,也形成了類似三分的局面,可將此梵語詞彙擬作「牙藍」之文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