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士游嶽麓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
張栻繼承了二程的理本體思想[1],提出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
“ |
閉門六月汗如雨,出門褦襶紛塵土。 文書堆案曲肱臥,夢逐征鴻過前浦。 西山突兀不可忘,勇往政須求快睹。 朝暾未升起微風,中流吚啞挾鳴櫓。 長林秀色已在望,有如出語見肝腑。 意行愛此松陰直,眼明還喜碑字古。 高低梵釋著幽居,深隱仙家開閟宇。 忽看宮牆高十丈,學宮峨峨起鄒魯。 斯文政倚講磨切,石室重新豈無補。 危梯徑上不作難,橫欄截出可下俯。 惟茲翼軫一都會,往事繁華雜歌舞。 變遷返覆寧重論,昔日樓台連宿莽。 邇來人物頗還舊,豈止十年此生聚。 泉流涓涓日循除,華表何時鶴來語。 炎氣知不到山林,茗碗蒲團對香縷。 鼎來杖屨皆勝引,季也亦復仙步武。 洛陽年少空白頭,三閭大夫浪自苦。 一笑便覺真理存,高談豈畏丞卿怒。 不圖畫僧聖得知,貌與兒童作誇詡。 請君為我添草堂,風雨蕭蕭守環堵。 |
” |
— [南宋]張栻 |
人物評價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2],並先後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其弟子胡大時、彭龜年、吳獵、游九功、游九言,皆為湖湘學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與秦檜為伍,力主抗金,學術上雖承二程,但有別於程朱而又異於陸學。
在張栻的影響下,湖湘弟子把重視"經濟之學"作為"踐履"的重要標準。他在嶽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成為湖湘學派的中堅力量。李肖聃《湘學略》說:"南軒進學於嶽麓,傳道於二江(靜江和江陵),湘蜀門徒之盛,一時無兩"。門生們的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湘學派更加流光溢彩。
視頻
五士游嶽麓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精品】二程理學微探,道客巴巴,2014-07-30
- ↑ 長沙嶽麓書院——中國千年學府,古建家園,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