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豐年(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豐年(詩經)

【原文】

豐年多黍多稌(1),

亦有高廩(2)。

萬億及秭(3),

為酒為醴。

烝畀祖妣(4),

以洽百禮(5),

降福孔皆(6)。

【注釋】

(1)稌(tu):稻子。

(2)廩(lin):收藏糧食的倉庫。

(3)億:數萬。秭:數億。億、秭都指數量極多

(4)烝:進獻。畀(bi):送上

(5)洽:齊備。

(6)孔:很。皆:普遍。

【譯文】

豐收年成收黍稻,

備有糧倉高又大。

裝進萬億黍和稻,

釀製美酒和甜漿。

獻給先祖和先妣,

備齊百禮祭神靈,

神降福祉真普遍。

【讀解】

豐收時節在慶賀之際不忘祭祀神靈,大概使古代先民普遍的心態。古代希臘有「羊人舞」,「酒神頌」,用以祭祀神靈。周代先民也有類似的禮儀,不同之處在祭神靈之外加上祭祖先。這可算作使中國特色吧。

古人把豐收歸功於生靈的恩賜,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容置疑的。其實,豐收是人們自己憑雙手和辛勞、汗水換來的,神靈不是別人,正式辛勤勞作的人們自己。因此,祭祀豐收之神,實際上是在祝福自己。這一點,古人們大感不會明白。

但是,神靈作為一種引導人們向前的精神存在,確實不可缺少。同樣,祖先作為賦予生命的源泉,在後人的心目中已化為一種意義,一種感念的對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倘若沒有了精神上的依託和感念,人生也就像失去了舵輪的航船,隨波漂流,也像失去父母的孤兒,無衣無靠。

在另一方面,對祖先的感念和崇拜,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源泉。它像一根強勁的紐帶,把我們一代又一代地牢牢連接在一起。[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