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北信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北信風

中文名: 東北信風

外文名: Northeasterly Trades

來 源: 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

方 向: 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即東北風

特 點: 乾熱、風力強勁、風向穩定

天氣形成: 晴朗

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運行時,由於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空氣運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的東北風,被稱為 東北信風[1]


信風介紹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


信風(tradewind)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這種風的方向很少改變,它們年年如此,穩定出現,很講信用,這是tradewind在中文中被翻譯成「信風」的原因。


信風帶一般分布在南北緯5°~25°附近,並僅限於對流層的下層,平均厚度在4000米左右。由於信風是向緯度低、氣溫高的地帶吹送,所以沒有水汽凝結條件,屬性乾燥。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多分布在信風帶。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信風」這個詞,指的是「隨時令變化,定期定向而來的風,即季候風」。查《辭源》「信風」條可以看到這個解釋及引用文獻。所以,信風這個詞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如這裡現代氣象學中的專指tradewind的意思。


分類

信風按照風向又分為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北半球的是東北信風,南半球的是東南信風。


成因

信風的形成與地球三圈環流有關,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高空形成相對高氣壓,高空高氣壓向南北兩方高空低氣壓方向移動,由於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南北緯30度附近偏轉成與等壓線平行,大氣在此處堆積,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產生氣壓差,氣流從「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赤低」。


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運行時,空氣運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南半球反之形成東南信風。在對流層上層盛行與信風方向相反的風,即反信風。信風與反信風在赤道和南北緯20~35°之間構成閉合的垂直環流圈 ,即哈德萊環流。


由於副熱帶高壓在海洋上表現特別明顯,終年存在,在大陸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熱帶洋面上終年盛行穩定的信風,大陸上的信風穩定性較差,且只發生在冬半年。兩個半球的信風在赤道附近匯合,形成熱帶輻合帶。信風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系統,但也有明顯的年際變化。有人認為,東太平洋信風崩潰,可能對赤道海溫激烈上升有影響,是厄爾尼諾形成的原因。其增強、減弱是有規律的厄爾尼諾時。信風大為減弱,致使赤道地區的緯向瓦克環流也減弱。反厄爾尼諾時,信風增強,瓦克環流增強並向西擴展。


周期

南北半球上的信風帶會隨着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南北移動。如北半球太平洋上的東北信風帶,每年3月份位於北緯5°~25°。到了9月份,整個風帶向北移動到北緯10°~30°,到第二年3月份,整個風帶又退回到北緯5°~25°附近。這樣,在信風帶活動範圍的特定區域內,就會出現信風周期性的變化現象。


信風常將海洋的暖濕空氣帶往陸地,使當地的氣候較為溫和,如副熱帶濕潤氣候的下半年雨量即來自信風帶來的水汽;中美洲、加勒比海諸島的東部雨量經常多於西部,也是因為信風的影響。由於赤道地區陽光強烈,終年炎熱,產生旺盛的上升氣流,形成低氣壓,氣流到了高空後便開始往兩極擴散。氣流到了南北緯30度時,遇到副熱帶高壓便開始沉降,此時空氣相當地乾燥,因為水汽在赤道附近隨着降雨流失。因為氣體是從高壓流向低壓,在高壓帶沉降的氣流便在地空流回赤道區,在北半球形成北風,在南半球形成南風,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氣流吹向西邊,才會造成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的情況(風從東北方和東南方吹來)。


移動範圍

風是從高壓地帶吹向低壓地帶的,信風是在接近地面從緯度30°的副熱帶高壓吹向赤道低壓區的一種風。這種風在固定的地區定時出現,而且風向不變,非常守信用,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信風。


由於地球自轉所形成的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總使空氣運動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因此,南北半球信風的風向很不一致。在北半球,風從東北刮向西南,稱「東北信風」;在南半球,風從東南向西北刮,稱「東南信風」。麥哲侖船隊在通過太平洋時正是遇到「東南信風帶」,然後再進入「赤道無風帶」,而最終完成這項偉大的創舉的。


降水影響

受信風影響的地區,有的降水少,有的降水多,這與所處的海陸位置和地形狀況等因素有關。


第一,地球上受主要信風影響的地區。


在地球上,位於信風帶的地區主要是亞歐大陸的西亞地區、非洲大陸南北部、南美洲大陸中東部、北美的墨西哥高原和澳大利亞中北部地區。


第二,信風少雨區的分布位置。


一是在非洲北部和西亞,受東北信風影響,這裡的信風從內陸乾旱區吹來,濕度小,降水相當少。


二是非洲大陸南部和南美大陸東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這裡的信風均從海洋吹來,但受高原地形的阻擋影響,海洋上濕潤氣流很難到達,降水也稀少。此外北美的墨西哥高原也是如此。


三是澳大利亞大陸的大分水嶺西部,位於東南信風的背風坡,是雨影區,降水也特別少。


第三,信風多雨區的分布位置。


信風並不是不能帶來大量的降水,在一些高原邊緣的沿海地帶或沿岸山地的迎風坡,信風往往會帶來大量的降水。如巴西高原的東南沿海、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沿海,東南信風受地形抬升而在山地迎風坡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再加上這些地區本來緯度較低,從而使這幾個地區都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信風帶

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地區的定向風叫信風。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風向發生偏離,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終年吹着信風的地帶,叫信風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