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把苓 |
三把苓是一種中藥。別名:餓蜞乸、山蜞乸,屬薔薇科。本品為灌木,生于山地、山坡和林邊均有生長。分布在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日本;我國東南、西南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
中文學名 | 三把苓 | 採集期 | 夏、秋 |
入藥部分 | 葉 |
入藥部分
葉。
採集期
夏、秋。
性味
性涼、味淡。[1]
功能
清熱、涼血、散瘀。[2]
用法用量
- 痢疾下血:干用1至2兩,清水煎服。[3]
- 癍痧發熱,配伍用。
植物形態
灌木,高達4米,無毛。小葉3,頂生小葉披針形至寬披針形,長4~9厘米,基部圓楔形,上面近無毛,下面有疏短毛,托葉狹披針表,長5~8毫米,總狀花序腋生;萼鍾狀,花冠綠白色,長7毫米,子房密生絹毛。莢果[註 1]線形,長4.5~7.5厘米,稍彎曲,被鈎狀短毛,可粘附人及動物,故有拿身草、羊帶歸等俗名,具4~6莢節,節間緊縮,每節有1粒橢圓形種子,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本品為灌木。山地、山坡和林邊均有生長。
分布
- 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日本。
- 我國東南、西南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
注釋
- ↑ 「莢果」:莢果(legume)是由單心皮發育形成的果實,成熟時沿腹縫線和背縫線開裂,果皮裂成兩片。為豆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實,如赤小豆、白扁豆等。但也有些成熟時不開裂的,如落花生、紫荊、皂莢。有的莢果成熟時,在種子間呈節節斷裂,每節含1種子,不開裂,如含羞草、山螞蟥。有的莢果呈螺旋狀,如苜蓿。還有的莢果肉質呈念珠狀,如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