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蓑煙雨任平生(溫含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蓑煙雨任平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蓑煙雨任平生》中國當代作家溫含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我國古代的詩詞長河中,始終有一顆最耀眼的星,那就是蘇軾。

蘇軾是千年一遇的奇才,在詩、詞、文、書、畫五個領域開宗立派,可以說他是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大文豪。蘇軾的詩詞尤其精妙,或如「大江東去」的豪邁曠達,或如「但願人長久」的婉約深情,或如「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說理思辨,諸多佳作代代傳頌不朽。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父為蘇洵,弟為蘇轍,父子三人並稱「三蘇」。

公元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着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1057年進京應試。蘇軾的文章,深得當時的主考歐陽修的賞識,一時名震京城。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那時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飽受詆毀與排擠,只能自請出京,不曾想被這片美景所治癒。在蘇軾眼裡,西湖晴時明艷、雨時清雅,正如風華絕代的美女西施,濃妝淡抹總相宜,讓人迷戀

1074年,蘇軾被調往密州擔任知州。政治上的打擊,精神上的痛苦,使蘇軾倍加思念髮妻王弗。第二年的正月二十日,蘇軾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夢見了自己的愛妻王弗,她依然還是剛結婚時的秀美模樣,在老家的窗戶前,細心地打扮梳妝,她含情脈脈地看着蘇軾,卻一句話也不說。於是他揮筆寫下了這首飽含深情的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1079年,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御史台中有柏樹,野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故稱御史台為「烏台」,「烏台詩案」由此得名。「烏台詩案」是一場莫須有的文字獄 ,正值王安石變法之時。朝廷上革新派和守舊派兩軍對峙,鬥爭激烈。蘇軾站在守舊派的立場上,多次上書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對態度,並請求儘快制止變法。在此期間,蘇軾針對新法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寫了一些譏諷新法的詩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烏台詩案」是蘇軾人生的重大轉折點。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

蘇軾帶着妻兒老小一家子,剛到黃州,沒有住處,沒有田地,食不果腹。只能先寄宿在一個寺廟裡。《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在那種境遇下寫的。

《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初到黃州的蘇軾,剛剛經歷「烏台詩案」,與死神擦肩而過,驚魂未定。一個有月亮的夜晚,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詞。「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在好友馬正卿的幫助下,蘇軾得到了黃州城東營的數十畝土地,解決了一家幾口的吃飯問題。就這樣,一個士大夫轉變為一介農夫,一個閃耀古今的「東坡居士」誕生了。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作為蘇軾最具代表性的詞作之一,這首詞寫於蘇軾人生的最低谷,被謫貶黃州時,他一邊種地,以解決生計,一邊寫下了大量的詩文。他一生中的許多名篇都是在這個時期寫成。他並沒有因為生活的困難而消沉,反而愈挫愈堅,不墜青雲之志。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蘇軾面對困難樂觀豁達,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無論是自然界的風雨,還是人生的風雨,都沒能讓他擊垮,「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1094年,蘇軾被貶惠州,他依舊樂觀,豁達。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此時的蘇軾心中已經平靜很多,甚至對於貶謫惠州的苦悶遠不如吃到荔枝的喜悅,對惠州也並無抗拒,「不辭長作嶺南人」不僅說明他對荔枝的喜愛,也表明出他對謫居惠州的平和心態。

1097年,蘇軾再次被貶蠻荒之地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當時那裡病無藥,居無所,冬無炭,夏無泉。但蘇軾卻在這裡,教人耕種,開辦學堂,用自己一生的才華,造福了一方百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蘇東坡《自題金山畫像》中的詩句。蘇軾的一生充滿了苦難,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但他把一生的顛沛流離活成了詩情畫意。

蘇軾在臨終前寫過一首詩,名為《廬山煙雨》,這首詩被視為他生命中最後一首詩。

《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人生的感悟,他認為人們總是期待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願望,但當他們真正到達或完成這些目標時,卻發現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滿足,有時甚至會感到失落。

公元1101年,66歲的蘇軾從儋州返回京城的途中病逝,一代文豪從此落幕。

歷史早已過去,我們追溯往事,遙望蘇軾,猶如仰望一座巍峨的高山。他的高度聳立在那裡,「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以自己的一萬多首詩詞,奠定了自己在中國詩詞中巔峰的地位,令人仰望,令人追思.[1]

作者簡介

溫含靜,微信名梧桐雨,河南省新野縣作協會員,愛好文學,喜歡閱讀,文章散見於《河南文學》《花洲文學》《漢風文學》《今日新野》等紙媒和公眾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