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討論:溪畔發電廠檢視原始碼頁面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溪畔發電廠
圖片來自pixnet

溪畔發電廠臺灣一座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境內的水力發電廠,建址於立霧溪之畔。該發電廠原由台灣電力公司進行規劃與開發,後因太魯閣國家公園之成立,加上環保團體之抗爭,最終僅完成發電廠之地下廠房與通達隧道後便停工至今。

沿革

計劃

溪畔發電廠是台灣電力公司於1966年所規劃的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其中一項工程,該計劃在當時是再細分成兩項經濟效益較高的計畫,分別是自陶塞溪小瓦黑爾溪的合流處下游約50公尺處興建混凝土重力壩,在壩後形成有效容量608,000立方公尺之調整池,稱「谷園壩調整池」,再將水引流至下游溪畔調整池旁的地下發電廠房,經發電後的尾水排入溪畔調整池,供下游立霧發電廠做再次發電。

另一項計畫則是在立霧溪主流上游海拔1,250.7公尺處興建一座混凝土重力壩,在壩後形成有效容量390,000立方公尺之調整池,稱「霧柏壩調整池」,並於立霧溪上游的陶塞溪、中陶塞溪小瓦黑爾溪西小瓦黑爾溪華祿溪復興溪慈恩溪[1] 等支流興建小型攔水壩,利用各壩所匯集的溪水給引入壓力鋼管,將溪水再流經長約12.8公里的隧道後,最終引至谷園發電廠發電,發電後尾水再直接導入谷園壩調整池中,如此可作為一套串聯式水力發電廠的系統。

然而,當時台灣電力公司方面,因資金籌措上的困難,經過評估後,決定先開發經濟效益上更為優勢的溪畔水力計畫。

參考文獻

  1. 慈恩溪,taro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