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夏完淳

增加 7,5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
{{copyedit|time=2019-09-07T06:27:54+00:00}}
{{orphan|time=2019-09-07T06:27:54+00:00}}
{{unreferenced|time=2019-09-07T06:27:54+00:00}}
}}
[[File:149-1P330093F9.jpg|缩略图 |右center |[http://p4.so.qhmsg.com/bdr/_240_/t01bba58b7bbea84489.jpg 原图链接] [http://www.5068.com/gs/sxwqn/563171.html 来自儿童网 ]]]
'''夏完淳'''(1631~1647)原名 ,字存古, 首(一作 胥),乳名端哥, 族,明松江府 现[[ 上海市]][[ 松江]] )人,明末著名 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 文。十四 岁从 歲從 父及 龙参 龍參 加抗清活 监国 監國 授中 舍人。事 被捕下 赋绝 賦絕 妻, 刑神色不 <ref>[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authors/526 夏完淳]</ref> 著有 《玉樊堂集》、《內史集》、 《南冠草》、《 续幸 續倖 》等 等,其中夏完淳向嫡母與生母訣別的《獄中上母書》被選為台灣的高中國文教科書 。 
==基本信息==
== 人物生平 ==
夏完淳于大明崇祯四年(1631年)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夏完淳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初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十二岁起,从陈子龙为师,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 夏完淳為中國明朝末 (1643年) 詩人,祖籍浙江會稽,生於松江。天生聰穎的他,五歲時即讀「五經」,七歲能寫詩文,夏完淳九歲時 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 父親夏允彝曾把他寫 朋会"(后改为"求社") 比較好的詩歌收集起來 成为"几社" 為其印了第一本詩集《代乳集》。是個難得一見 后继 神童 次年春 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是福建長樂縣令 勤政愛 起义军席卷北方 、擅斷冤獄,是明朝末代難得的好官。因深受父親影響,夏完淳性格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忠貞愛國。他師從雲間詩派的陳子龍,之後又結識學術社團「復社」領袖張溥。兩位前輩都是愛國文人 對夏 完淳 自称 "江左少 的文章風格與氣節影響至深。十一、二歲時,「抵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 " 紀雖小,卻能瞭解民族大義 上书40 談論國 乡坤 大事。自幼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文武雙全,和父親一樣懷有滿腔愛國熱忱 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 。   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淪陷,夏允彝急忙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於南明 弘光 元年 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 再進 南京,以圖保有明朝 江南 半壁河山。此時 完淳 十五 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 馬上和 、师在 親一道加入戒旅軍中。可惜,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殘明烏合之眾大敗四潰。夏允彝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言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願。 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絕命詩後,從容自投 松江 起义抗清 塘而死 失败后  而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 他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父親 夏允彝投水自殉 後,夏完淳 乃追 随陈 隨陳 龙与 龍與 太湖 义军联系 義軍聯繫 参谋义军领 參謀義軍領 事, 继续从 繼續從 事抗清救 。不久,太湖 义军 義軍 被包 。完淳泅水 脱险 脫險 明意志 定不移。因痛心 事,作《大哀 》,文采宏逸,情 哀惋, 不感 叹惊 嘆驚 . 永曆元年(魯監國二年) 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繫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夏完淳痛罵漢奸洪承疇。完淳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三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崑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ref>[http://www.sohu.com/a/237917731_392965 搜狐>松江千古一少年:明朝夏完淳的傳奇人生!]</ref>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3Yl8BEglg}}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漢奸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卹,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禦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夏完淳父子墓圖===[[File:夏完淳.jpg|thumb|right|[http://www.zgls5000.net/uploadfile/mingchao/1471963222537.jpg原圖鏈結][http://www.zgls5000.net/mingchao/156310.html] ]] 據明末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英勇就義後,其生前好友杜登春、沈羽霄等人悲痛之餘,私下出資為其收殮遺體,並將他歸葬於松江崑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讓他父子二人相伴長眠於此。時光匆匆流逝,夏完淳父子墓幾經後人翻修,這才有了一定的規模。 今存的夏完淳父子墓外觀呈半月形,墓碑總高度約兩米,面寬近三十米,佔地兩畝有餘,周邊青山環繞,環境十分清幽。 1956年,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夏完淳父子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委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重視。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管轄後,夏完淳父子墓再次被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出資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並重新立​​了墓碑,由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筆力遒勁,字字有神,體現了陳毅總理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深切敬仰和緬懷之情,此事一度被傳為美談,為當地群眾所熟知。<ref>[http://www.zgls5000.net/mingchao/156310.html 明朝 >明末詩人夏完淳父子墓在哪裡]</ref> ===著作===《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續倖存錄》等等,其中夏完淳向嫡母與生母訣別的《獄中上母書》被選為台灣的高中國文教科書。 ==卜算子·秋色到空閨==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賞析描寫的是閨中人思今意中人的情懷。從夏完淳的經歷看,詞中所寫的閨中人,其實是他自己心懷的化身,而所思念的意中人,也是故國、或者是理想的寄託。在明末詞人中,夏完淳的詞作展現了明代少有的慷慨激昂之氣,即便是寫纏綿悱惻的閨情,也能透出一種英雄氣質。“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詞的上片一開始就用凝練而含蓄的筆墨,營造了一種悲涼寂寞淒楚的氛圍。詞人首先點明了節令、時間、場所、人物。秋天到了,在寂寞的閨房中,一個孤獨的少婦在深情思念自己的丈夫。詞人為國奔走,不能顧家,想起在這樣的黯淡秋色中,梧桐葉落,空閨寂寞,自己的妻子該有多傷心呀。如此筆調娓娓道來,不覺令人神傷。“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詞人依然以妻子的身份表達相思,燕爾新婚,本是人間最快樂的事,海誓山盟,永結同心,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自己卻為了報國拋下妻子,妻子原本指望兩人能長相廝守,永結同心,然而好夫妻卻成了分飛勞燕,落得了只有相思滿懷相見無期的結果。“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詞的下片在上片感情渲染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寫景的筆法來表達相思之情。細細捉摸這兩句,可以想見一個為思念丈夫憂傷迷惘的少婦,憑欄獨立,在風起之際,瞥見燈火明滅。這等寫景在字裡行間蘊含著一種陰冷寒峭甚至驚心動魄的氣氛。在這裡,主觀與客觀,景物與感情已經完全合為一體,難以分辨了。這燈光明滅,究竟是她此時此際眼中所見,還是她如痴如迷當中所形成的幻影幻覺,人們毋須分辨。“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此句對於妻子的描寫,更多的是想像之詞,因而在結尾的時候突然加入了一個特寫鏡頭,攝取妻子為思念自己從黃昏到夜半,一直悄然佇立,淚濕衣衫,不知不覺中,明月初上,寒鴉啼月,這種場景這種對情感的抒發,將少婦的憂鬱悲愴表現的盡致淋漓,少婦那種幽思難吐的婉轉風情和迷惘悲傷的精神風貌,在詞人的筆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夏完淳這首小令寫在了生死存亡之際,是一首無可挑剔的“斷腸”之作,較之旖旎嫵媚的閨情作品,真乃有天上地下之別。詞人著意描摹少婦的深閨腸斷、幽情莫訴,正透露出自己的骨肉牽腸、幽思不已。英雄氣,兒女情,在這首詞里相生相成,相得益彰。<ref>[http://www.exam58.com/sglssp/32588.html 夏完淳《卜算子》“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全詞賞析]</ref> ==夏完淳的絕命詩==  夏完淳是明末神童,未足十歲便能詩文,十五歲時他參加抗清義師,十七歲被捕不屈殉節。他從故鄉松江(現上海)起解,寫了一首“別雲間”的五言律詩:(雲間是松江的另稱)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字裏行間透露出臨危受命,從容赴義的精神,然青年捨命,對人間有無限的留戀,這依依之情,令讀者黯然神傷,不覺熱淚盈眶。完淳留下一懷了孕的妻子,他寫了一首“別妻詩”: 憶昔結褵日,正當擐甲時。門楣齊闕閱,花燭夾旌旗。問枕談忠孝,同袍習唱隨。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兒。   完淳的岳父錢彥林,飽讀詩書,執當代文壇牛耳,和女婿同囚一室,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泣對南冠渡綺霄,江鄉千里客愁遙。雙星若識人間恨,也便淒然罷鵲橋。   洪承疇入獄室勸降,花言巧語,錢彥林有點動容,完淳在旁視察到,厲聲說:“今日失節,奈千秋後世何?”岳父受此當頭棒喝,遂拒絕洪承疇,於是翁婿一同遇害。   完淳殉國時作的絕命詩“別雲間”,頷聯二句“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有排山倒海之氣勢。1965年,好萊塢將俄國文學名著Doctor Zhivago搬上銀幕,台灣文藝界將片名譯作“山河淚”,我拍案叫絕。此譯名便源出夏完淳的詩句。非此不足以畫出那波瀾壯闊的俄國革命大場面,亦難刻下那驚濤駭浪的悲歡離合。夏完淳青年遇害,確是中國文學史上莫大的損失。他詩文的特點是用淺白的文字,不事雕琢,流露出撼人心脾的真摯感情。我們讀他兵敗後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一身存漢臘,滿目盡胡沙。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此詩道出他獻身於明朝,雖屢戰屢敗, 历元年(鲁监国二年)夏完淳画像夏完淳画像不氣餒。因為關係祖國的存亡,丟下家庭 絕不反顧。“漢臘”是 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 朝正朔 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 亦可解作漢 傳統風俗文化 完淳写谢表 “滿目盡胡沙”是遍地清兵。形勢這樣孤單 连同抗 旗幟倒翻是兵敗後的狼藉。“落月”“ 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 霜”寫出情況 秀才谢尧文 抑鬱蒼涼。“六軍散盡”道及義師潰敗 使赴舟山呈与鲁王 淪於絕望之境 谢在漴阙候船 半夜悲笳頗有“李陵答蘇武書”中的“胡笳互動 牧馬悲鳴”的淒 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 后吴胜兆反清事败 從這首詩看出 清当局得 完淳 所书谢表等 已立下必死之志 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满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 心理上早有準備了。   夏完淳 的文章也很出色,他給夫人錢秦篆的訣別信 务要 网打尽。字一淚,任何人讀了,定會熱淚盈眶,現節錄前段: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 三月結褵,便遭大變,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嘗以 門盛衰微見顏色, 雖德曜齊眉 曾秘密西行受阻 未可相喻。賢淑和孝 返回松江 千古所難 决定渡海 不幸 鲁王处 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 再图大举 下有妹女,則上養下育,託之誰乎?然相勸以生,復何聊賴?蕪田廢地,已委之蔓草荒煙;同氣連枝,原等於隔膚行路。青年喪偶,才及二九之期 不幸于 滄海橫流,又丁百 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 之會。煢煢一人,生理盡矣!嗚呼!言至此,肝腸寸斷,執筆心酸 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 對紙淚滴 船过细林山(即辰山) 欲書則一字俱無 想起老师陈子龙 欲言則萬般難吐。吾死矣 作《细林夜哭》诗 吾死矣 以表哀悼 方寸己亂 船过吴江 平生為他人指畫了了,今日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亂絲積麻 又作《吴江夜哭》诗 身後之事一聽裁斷 以悼念吴易 我不能道一語也 <ref>[https://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710 >翼報>夏完淳的絕命詩]</ref>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汉奸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
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的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三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參考資料==
== 展露才华 ==
夏允彝到长乐县后,
开始废弊兴利,大刀阔斧地进行自己的改革计划。他的治理方针的中心内容就是"用古教化"。因为他是个主张复古的人,对人民,他反对使用苛捐杂税,提倡"抚慰弱,煦煦如家人"的民本主义思想,力求达到孔子所说的"大同"境界,即用古人的方法,来治理明朝末年的社会。由于他廉洁无私,又通晓经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更由于他善于判决疑难问题,一时间长乐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百姓个个拍手称快,连其他地方的人也跑来请夏大人裁决纠纷,无不满意而去。
这时的完淳,才名也更加响亮。他9岁时,父亲夏允彝曾把他写得比较好的诗歌收集起来,为其印了第一本诗集《代乳集》。亲戚朋友争相阅读,夸奖他是少年奇才。老师陈子龙欣赏完淳的才华,在和朋友编当代名人诗歌选集时,特意把完淳的几首诗也搁在后面,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一时间,完淳的才名风行江南,又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面对耀人眼目的名声,九岁的完淳曾不免有些得意。许多所谓的神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放松要求,停滞不前的。但好在他的父亲、奶奶以及老师都堪称优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奶奶顾氏,这位被称作"有大过人之识"的老人尽管心中高兴得像吃了蜜,心里却惟恐孙子会被早来的荣誉冲昏头脑,立刻来信谆谆叮嘱他要戒骄戒躁。父亲夏允彝在一时的兴奋后也渐渐平静下来,不再夸赞儿子,而是又开始督促他刻苦攻读。老师陈子龙也不时写信来教育他要继续学习。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淳很快就渡过了这一关,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样帮助父亲处理政务,造福百姓上。
[[Category:明朝人物]]
[[Category:明朝诗人]]
72,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