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完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1] 著有《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續倖存錄》等等,其中夏完淳向嫡母與生母訣別的《獄中上母書》被選為台灣的高中國文教科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別名 所處時代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夏完淳 乳名端哥,別名復 明末 東南抗清;有較高的詩歌、詞曲、散文、駢賦、史學成就 《南冠草》《續倖存錄》《細林野哭》《精衛》

人物生平

滿腔愛國熱忱

夏完淳為中國明朝末年詩人,祖籍浙江會稽,生於松江。天生聰穎的他,五歲時即讀「五經」,七歲能寫詩文,夏完淳九歲時,父親夏允彝曾把他寫得比較好的詩歌收集起來,為其印了第一本詩集《代乳集》。是個難得一見的神童。 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是福建長樂縣令,勤政愛民、擅斷冤獄,是明朝末代難得的好官。因深受父親影響,夏完淳性格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忠貞愛國。他師從雲間詩派的陳子龍,之後又結識學術社團「復社」領袖張溥。兩位前輩都是愛國文人,對夏完淳的文章風格與氣節影響至深。十一、二歲時,「抵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年紀雖小,卻能瞭解民族大義,談論國家大事。自幼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文武雙全,和父親一樣懷有滿腔愛國熱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

父從容投江而死,子肝膽欲裂

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淪陷,夏允彝急忙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於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 此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戒旅軍中。可惜,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殘明烏合之眾大敗四潰。 夏允彝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言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願。

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絕命詩後,從容自投松江塘而死。而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追隨陳子龍

父親夏允彝投水自殉後,夏完淳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救囯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永曆元年(魯監國二年) 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繫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臨刑時,立而不跪,神色不變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夏完淳痛罵漢奸洪承疇。完淳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三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崑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2]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漢奸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卹,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禦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 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夏完淳父子墓圖

據明末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英勇就義後,其生前好友杜登春沈羽霄等人悲痛之餘,私下出資為其收殮遺體,並將他歸葬於松江崑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讓他父子二人相伴長眠於此。時光匆匆流逝,夏完淳父子墓幾經後人翻修,這才有了一定的規模。

今存的夏完淳父子墓外觀呈半月形,墓碑總高度約兩米,面寬近三十米,佔地兩畝有餘,周邊青山環繞,環境十分清幽。

1956年,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夏完淳父子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委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重視。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管轄後,夏完淳父子墓再次被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出資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並重新立​​了墓碑,由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筆力遒勁,字字有神,體現了陳毅總理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深切敬仰和緬懷之情,此事一度被傳為美談,為當地群眾所熟知。[3]

著作

《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續倖存錄》等等,其中夏完淳向嫡母與生母訣別的《獄中上母書》被選為台灣的高中國文教科書。

卜算子·秋色到空閨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賞析 描寫的是閨中人思今意中人的情懷。從夏完淳的經歷看,詞中所寫的閨中人,其實是他自己心懷的化身,而所思念的意中人,也是故國、或者是理想的寄託。 在明末詞人中,夏完淳的詞作展現了明代少有的慷慨激昂之氣,即便是寫纏綿悱惻的閨情,也能透出一種英雄氣質。「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詞的上片一開始就用凝練而含蓄的筆墨,營造了一種悲涼寂寞淒楚的氛圍。詞人首先點明了節令、時間、場所、人物。秋天到了,在寂寞的閨房中,一個孤獨的少婦在深情思念自己的丈夫。詞人為國奔走,不能顧家,想起在這樣的黯淡秋色中,梧桐葉落,空閨寂寞,自己的妻子該有多傷心呀。如此筆調娓娓道來,不覺令人神傷。「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詞人依然以妻子的身份表達相思,燕爾新婚,本是人間最快樂的事,海誓山盟,永結同心,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自己卻為了報國拋下妻子,妻子原本指望兩人能長相廝守,永結同心,然而好夫妻卻成了分飛勞燕,落得了只有相思滿懷相見無期的結果。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詞的下片在上片感情渲染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寫景的筆法來表達相思之情。細細捉摸這兩句,可以想見一個為思念丈夫憂傷迷惘的少婦,憑欄獨立,在風起之際,瞥見燈火明滅。這等寫景在字裡行間蘊含著一種陰冷寒峭甚至驚心動魄的氣氛。在這裡,主觀與客觀,景物與感情已經完全合為一體,難以分辨了。這燈光明滅,究竟是她此時此際眼中所見,還是她如痴如迷當中所形成的幻影幻覺,人們毋須分辨。「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此句對於妻子的描寫,更多的是想像之詞,因而在結尾的時候突然加入了一個特寫鏡頭,攝取妻子為思念自己從黃昏到夜半,一直悄然佇立,淚濕衣衫,不知不覺中,明月初上,寒鴉啼月,這種場景這種對情感的抒發,將少婦的憂鬱悲愴表現的盡致淋漓,少婦那種幽思難吐的婉轉風情和迷惘悲傷的精神風貌,在詞人的筆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夏完淳這首小令寫在了生死存亡之際,是一首無可挑剔的「斷腸」之作,較之旖旎嫵媚的閨情作品,真乃有天上地下之別。詞人著意描摹少婦的深閨腸斷、幽情莫訴,正透露出自己的骨肉牽腸、幽思不已。英雄氣,兒女情,在這首詞里相生相成,相得益彰。[4]

夏完淳的絕命詩

  夏完淳是明末神童,未足十歲便能詩文,十五歲時他參加抗清義師,十七歲被捕不屈殉節。他從故鄉松江(現上海)起解,寫了一首“別雲間”的五言律詩:(雲間是松江的另稱)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字裏行間透露出臨危受命,從容赴義的精神,然青年捨命,對人間有無限的留戀,這依依之情,令讀者黯然神傷,不覺熱淚盈眶。完淳留下一懷了孕的妻子,他寫了一首「別妻詩」:

憶昔結褵日,正當擐甲時。 門楣齊闕閱,花燭夾旌旗。 問枕談忠孝,同袍習唱隨。 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兒。

  完淳的岳父錢彥林,飽讀詩書,執當代文壇牛耳,和女婿同囚一室,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泣對南冠渡綺霄,江鄉千里客愁遙。 雙星若識人間恨,也便淒然罷鵲橋。

  洪承疇入獄室勸降,花言巧語,錢彥林有點動容,完淳在旁視察到,厲聲說:「今日失節,奈千秋後世何?」岳父受此當頭棒喝,遂拒絕洪承疇,於是翁婿一同遇害。

  完淳殉國時作的絕命詩「別雲間」,頷聯二句「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有排山倒海之氣勢。1965年,好萊塢將俄國文學名著Doctor Zhivago搬上銀幕,台灣文藝界將片名譯作「山河淚」,我拍案叫絕。此譯名便源出夏完淳的詩句。非此不足以畫出那波瀾壯闊的俄國革命大場面,亦難刻下那驚濤駭浪的悲歡離合。夏完淳青年遇害,確是中國文學史上莫大的損失。他詩文的特點是用淺白的文字,不事雕琢,流露出撼人心脾的真摯感情。我們讀他兵敗後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盡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此詩道出他獻身於明朝,雖屢戰屢敗,永不氣餒。因為關係祖國的存亡,丟下家庭,絕不反顧。「漢臘」是明朝正朔,亦可解作漢人傳統風俗文化。「滿目盡胡沙」是遍地清兵。形勢這樣孤單,旗幟倒翻是兵敗後的狼藉。「落月」「清霜」寫出情況的抑鬱蒼涼。「六軍散盡」道及義師潰敗,淪於絕望之境。半夜悲笳頗有「李陵答蘇武書」中的「胡笳互動,牧馬悲鳴」的淒清。從這首詩看出,夏完淳已立下必死之志,心理上早有準備了。   

 夏完淳的文章也很出色,他給夫人錢秦篆的訣別信,一字一淚,任何人讀了,定會熱淚盈眶,現節錄前段:

三月結褵,便遭大變,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嘗以家門盛衰微見顏色, 雖德曜齊眉,未可相喻。賢淑和孝,千古所難,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雙慈,下有妹女,則上養下育,託之誰乎?然相勸以生,復何聊賴?蕪田廢地,已委之蔓草荒煙;同氣連枝,原等於隔膚行路。青年喪偶,才及二九之期。滄海橫流,又丁百六之會。煢煢一人,生理盡矣!嗚呼!言至此,肝腸寸斷,執筆心酸,對紙淚滴。欲書則一字俱無,欲言則萬般難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己亂。平生為他人指畫了了,今日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亂絲積麻,身後之事一聽裁斷,我不能道一語也。[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