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乃樑

增加 8,05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王乃梁 ''' ,地貌学家、地理教育家 。早年在法国学习期间,他选择了把沉积学与地貌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向,回国后,积极倡导沉积相与地貌结合的研究,以相关沉积方法研究地貌形成过程,是我国从新构造运动角度研究地貌发育的倡导者之一。他发表的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构造地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等重要论文,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形成、区域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作了专门的总结与论述,在若干地貌学与分支学科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地貌专业的创建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地貌学人才
基本信息中文名王乃梁早年在法国学习期间,他选择了把沉积学与地貌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向,
后,积极倡导沉积相与地貌结合的研究,以相关沉积方法研究地貌形成过程,是我 从新构造运动角度研究地貌发育的倡导者之一。
出生 他发表的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构造 福建闽侯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等重要论文,
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形成、区域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作了专门的总结与论述,在若干地貌学与分支学科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地貌专业的创建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地貌学人才。 ==人物简介== 中文名 王乃梁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福建闽侯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曾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195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地理系主任、地貌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地貌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  专于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结合沉积学研究地貌发育,倡导从地区地貌特征研究新构造运动,预测地震活动。 撰有论文[[《法国罗瓦河下游上新世--更新世松散沉积的岩性与古地理》]](法文),参与编著[[《中国自然地理学》]]丛书中的"中国的地貌研究”部分(英文)。 ==生平==1916年10月7日生于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的一个职员家庭,祖籍福建闽侯。从小随父亲工作的变动而迁居,多次停学在家或念私塾。 1928年考入[[厦门集美中学]],初中未读完,又随父亲于1931年迁至天津,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直至高中毕业。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至长沙、昆明, 1939年7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39年8月至1940年7月在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办事处经济研究室任办事员。 1940年8月至1945年7月,在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任助教,为专修科讲授“自然地理”、“外国地理”、“地理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员、 1946年8月至1948年5月任 清华大学地学系教员,讲授“普通自然地理”及三、四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太平洋地志”等。 1948年6月至1951年12月,获中法交换生的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自然地理与动力地质教研室学习,本拟求教于Bourcart教授,但这位教授听到王乃梁的经历和志向(研究地貌学)后,立即推荐ACailleux作他的副导师,实际指导他的论文。他的论文经过答辩,获得了高等研究文凭。 1950年底,中国留法学生会的负责人改选,王乃梁被选为新的学生会主席。 1951年底,王乃梁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偕同夫人回到了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1952年1月至7月,在清华大学地学系任讲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调至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任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 195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4年任地貌教研室主任, 1962-1966年任地质地理系副系主任, 1978-1982年任地理系副系主任, 1982年至1983年任地理系系主任。 1987年1月退休,后又返聘,任博士生导师。 1952年初于清华大学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1954年参与陕西甘肃黄土高原的地形调查, 1956年春在山西大同进行地貌第四纪调查,同年夏秋参加青铜峡水库的地貌第四纪地质调查,又参加了辽东半岛海岸地貌与滨海砂矿的地貌第四纪调查, 1957年在广西平果、富川、贺县、钟山地区为探寻沉积砂矿富集规律进行地貌第四纪的调查,又在银川贺兰山进行地貌第四纪研究, 1958年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作地貌调查, 1959年在川西为南水北调进行综合考察, 1963年在黄壁庄水库、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达赉湖、 1965年在四川安宁河谷和雅砻江水电站进行新构造活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集中精力对山西构造地貌和新生代沉积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在新疆、甘肃指导石油开发的沉积相工作。 ==主要奖励==  1981年获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研究工作二等奖; 1982年“陆地卫星象片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目视解释系列图”项目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科研成果一等奖; 1985年获山西省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5年获山西农业遥感信息在农业区划与农业管理中应用研究系列成果中做出贡献的表彰。 1988年构造地貌研究项目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这一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因担任高等学校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期间为教材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 1993年“陕甘宁构造地貌机助制图综合研究”课题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3年获在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作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主要职务== 1986年被聘为国际地理学会地貌委员会中国组委员。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貌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地理学报》编委、副主编,《沉积学报》编委,《地理科学》(英文版)编委,《海洋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地貌学主编,《中国1/100万地貌图》及《中国1/100万地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委员、《1/100万太原幅地貌图》顾问、《中国地理图片集》编委会科学顾问。 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博士点重点学科通讯评论员。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79)。 ==主要成就= 1955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一些沉积学的方法在区域地形研究中的应用》一文。 1956年发表了《南口山前平原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对于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的反映》的研究成果。 1984年,王乃梁等人发表了《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出山处新生代沉积相与地貌结构》一文。 1963 年,著有《呼伦贝尔盟达赉湖的形成及其变迁的初步分析》一文 1964年发表《陕西蓝田地区灞河中游地貌结构及其发育历史》的论文,对该区地貌的结构、形成过程和发育历史提出了新的看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乃梁考虑到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合作编著了《现代沉积环境概论》一书,介绍了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物的形成以及研究沉积相的基本方法。 1959年4月报告论文《三门系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以大量实际资料论述了泥河湾期华北广泛出现湖泊,形成湖相沉积,是构造差异性运动活跃由河谷盆地转变而来的,认为盆地的下降与分割盆地间的山地的上升主要是沿断层差异运动形成的。 1979年6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举行第三届学术会议,王乃梁等报告了《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永定河古河道迁移、变形及其和全新世构造运动的关系》的论文。该文研究了北京平原晚更新世后期至全新世中早期永定河改道的原因,古河道纵剖面的变化和河型特征与全新世构造上升与下降运动的关系。 1980年11月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专著地貌分册,王乃梁编写了构造地貌一章。对我国地貌构造格局的形成、区域构造地貌的特征、构造地貌形成机制与时代等作了重要论述。 1981年,发表了《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 40年来,经过几代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连续工作,在王乃梁指导下,由数名教师共同撰写了一本《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沉积与构造地貌》专著,王乃梁写了部分章节,并对一些重要章节亲自审稿。该书于199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王乃梁虽未能亲眼见到这本书的出版,但这是王乃梁倡导沉积相和新构造研究结出的一枚硕果,是在王乃梁长期指导下,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王乃梁辛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纪念。
9,2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