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乃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乃梁,地貌學家、地理教育家。

早年在法國學習期間,他選擇了把沉積學與地貌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方向,

回國後,積極倡導沉積相與地貌結合的研究,以相關沉積方法研究地貌形成過程,是我國從新構造運動角度研究地貌發育的倡導者之一。

他發表的我國新構造運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和構造地貌學的理論、方法、應用與動向等重要論文,

對我國地貌格局的形成、區域構造地貌的主要特徵作了專門的總結與論述,在若干地貌學與分支學科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是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地貌專業的創建者,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地貌學人才。

人物簡介

中文名 王乃梁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福建閩侯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193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曾在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任教;

1951年獲法國巴黎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講師,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地理系主任、地貌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地貌學會工作委員會委員。

專於地貌學與第四紀研究。結合沉積學研究地貌發育,倡導從地區地貌特徵研究新構造運動,預測地震活動。

撰有論文《法國羅瓦河下游上新世--更新世鬆散沉積的岩性與古地理》(法文),參與編著《中國自然地理學》叢書中的"中國的地貌研究」部分(英文)。

生平

1916年10月7日生於遼寧省安東市(今丹東市)的一個職員家庭,祖籍福建閩侯。從小隨父親工作的變動而遷居,多次停學在家或念私塾。

1928年考入廈門集美中學,初中未讀完,又隨父親於1931年遷至天津,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直至高中畢業。

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地學系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遷至長沙、昆明,

1939年7月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

1939年8月至1940年7月在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昆明辦事處經濟研究室任辦事員。

1940年8月至1945年7月,在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任助教,為專修科講授「自然地理」、「外國地理」、「地理教材教法研究」等課程。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任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教員、

1946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清華大學地學系教員,講授「普通自然地理」及三、四年級學生的選修課「太平洋地誌」等。

1948年6月至1951年12月,獲中法交換生的獎學金,赴法國巴黎大學理學院自然地理與動力地質教研室學習,本擬求教於Bourcart教授,但這位教授聽到王乃梁的經歷和志向(研究地貌學)後,立即推薦ACailleux作他的副導師,實際指導他的論文。他的論文經過答辯,獲得了高等研究文憑。

1950年底,中國留法學生會的負責人改選,王乃梁被選為新的學生會主席。

1951年底,王乃梁懷着拳拳報國之心,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偕同夫人回到了祖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1952年1月至7月,在清華大學地學系任講師,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調至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任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

195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4年任地貌教研室主任,

1962-1966年任地質地理系副系主任,

1978-1982年任地理系副系主任,

1982年至1983年任地理系系主任。

1987年1月退休,後又返聘,任博士生導師。

1952年初於清華大學參加中國民主同盟。

1954年參與陝西甘肅黃土高原的地形調查,

1956年春在山西大同進行地貌第四紀調查,同年夏秋參加青銅峽水庫的地貌第四紀地質調查,又參加了遼東半島海岸地貌與濱海砂礦的地貌第四紀調查,

1957年在廣西平果、富川、賀縣、鐘山地區為探尋沉積砂礦富集規律進行地貌第四紀的調查,又在銀川賀蘭山進行地貌第四紀研究,

1958年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作地貌調查,

1959年在川西為南水北調進行綜合考察,

1963年在黃壁莊水庫、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達賚湖、

1965年在四川安寧河谷和雅礱江水電站進行新構造活動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集中精力對山西構造地貌和新生代沉積進行調查研究,同時在新疆、甘肅指導石油開發的沉積相工作。

主要獎勵

1981年獲北京市地震地質會戰研究工作二等獎;

1982年「陸地衛星象片太原幅農業自然條件目視解釋系列圖」項目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科研成果一等獎;

1985年獲山西省農業區劃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5年獲山西農業遙感信息在農業區劃與農業管理中應用研究系列成果中做出貢獻的表彰。

1988年構造地貌研究項目獲北京大學第二屆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這一項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因擔任高等學校地理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期間為教材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受到國家教委的表彰;

1993年「陝甘寧構造地貌機助製圖綜合研究」課題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3年獲在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作出重要貢獻榮譽證書。

主要職務

1986年被聘為國際地理學會地貌委員會中國組委員。歷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第四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地理學報》編委、副主編,《沉積學報》編委,《地理科學》(英文版)編委,《海洋學報》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地貌學主編,《中國1/100萬地貌圖》及《中國1/100萬地貌圖編制理論與方法研究》編委會副主任委員、《1/100萬太原幅地貌圖》顧問、《中國地理圖片集》編委會科學顧問。

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地理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博士點重點學科通訊評論員。還兼任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5)、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1979)。

=主要成就

1955年,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一些沉積學的方法在區域地形研究中的應用》一文。

1956年發表了《南口山前平原地貌與第四紀沉積物特徵及其對於新構造運動與氣候變遷的反映》的研究成果。

1984年,王乃梁等人發表了《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出山處新生代沉積相與地貌結構》一文。

1963 年,著有《呼倫貝爾盟達賚湖的形成及其變遷的初步分析》一文

1964年發表《陝西藍田地區灞河中游地貌結構及其發育歷史》的論文,對該區地貌的結構、形成過程和發育歷史提出了新的看法。

20世紀50年代以來,王乃梁考慮到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合作編著了《現代沉積環境概論》一書,介紹了沉積環境與沉積相的基本概念、沉積相的分類、沉積物的形成以及研究沉積相的基本方法。

1959年4月報告論文《三門系地層的岩性特徵及其與新構造運動的關係》,以大量實際資料論述了泥河灣期華北廣泛出現湖泊,形成湖相沉積,是構造差異性運動活躍由河谷盆地轉變而來的,認為盆地的下降與分割盆地間的山地的上升主要是沿斷層差異運動形成的。

1979年6月,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舉行第三屆學術會議,王乃梁等報告了《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永定河古河道遷移、變形及其和全新世構造運動的關係》的論文。該文研究了北京平原晚更新世後期至全新世中早期永定河改道的原因,古河道縱剖面的變化和河型特徵與全新世構造上升與下降運動的關係。

1980年11月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專著地貌分冊,王乃梁編寫了構造地貌一章。對我國地貌構造格局的形成、區域構造地貌的特徵、構造地貌形成機制與時代等作了重要論述。

1981年,發表了《我國新構造運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

40年來,經過幾代教師、研究生、本科生連續工作,在王乃梁指導下,由數名教師共同撰寫了一本《山西地塹系新生代沉積與構造地貌》專著,王乃梁寫了部分章節,並對一些重要章節親自審稿。該書於199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王乃梁雖未能親眼見到這本書的出版,但這是王乃梁倡導沉積相和新構造研究結出的一枚碩果,是在王乃梁長期指導下,北京大學地貌學專業師生辛勤勞動的結晶,是對王乃梁辛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