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24
次編輯
變更
岳永逸
,無編輯摘要
==个人简历==
[[File:W020140312356663065233.jpg|缩略图|左|250px350px|[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403/W020140312356663065233.jpg 原图链接][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403/t20140312_247415.htm 图片来源]]]
1990.7-1998.8 在四川省剑阁县的乡镇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
===201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书》2011(9):159-162.《大春节观与年味浓淡的色素分析》,《思想战线》2011(5):67-72.《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评<胡仙敬拜:帝国晚期和现代中国的权力、性别与民众宗教>》,《开放时代》2011(9):148-158。《说与写:杂吧地北京——天桥的叙事学》,《民俗研究》2011(2):214-23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1(10):80-92全文转载。
[[File:F8bc126d91441776b6aa04.jpg|缩略图|右|250px400px|[http://ent.chinadaily.com.cn/img/attachement/jpg/site1/20151001/f8bc126d91441776b6aa04.jpg 原图链接][http://ent.chinadaily.com.cn/2015-10/01/content_22025962.htm 图片来源]]]
===2010===
《反哺: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兼论现代性的民俗学》,《[[思想战线]]》2010(5):104-109。《俯视、蔑视与平视:百年乡村庙会研究史及其心性》,《节日研究》第一辑,李松、张士闪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p5-33《家中过会:生活の流れにおけゐ民众信仰》,载《比较民俗研究》(for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4(2010.3):71-122《两个世纪初的想象:原生态与民间艺术的吊诡》,《[[文艺争鸣]]》2010(3):13-17《裂变中的口头传统:北京民间文学的传承现状研究》,《民族艺术》2010(1):6-12。
===2007===
《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收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203-241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近代都市社会的一个底边阶级:北京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民俗研究》2007(1):92-120。
[[File:W020170707584155439686.jpg|左|250px350px|[http://news.youth.cn/jsxw/201707/W020170707584155439686.jpg 原图链接][http://news.youth.cn/jsxw/201707/t20170707_10247094.htm 图片来源]]]
===2006===
《城市生理学与杂吧地的“下体”特征:以近代北京天桥为例》,《[[民俗曲艺]]》(台湾)154(2006.12):201-252。《无定法的田野——天桥艺人调查的回顾与反思》,《民俗研究》2006(2):35-51。《日本落语的传承与文化自觉》,《民族艺术》2006(1):18-30。
===2005===
《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6):69-78。《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战线》2005(3):95-10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p17-26。《民俗学视野下的人文奥运》,《民俗研究》2005(2):29-40。《乡村庙会的多重叙事: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民俗学主义研究》,《民俗曲艺》(台湾)147(2005.3):101-160。
[[File:201904182141068662701.jpg|缩略图|右|250px400px|[http://wxy.bnu.edu.cn/2019-04/201904182141068662701.jpg 原图链接][http://wxy.bnu.edu.cn/xwdt/211652.html 图片来源]]]
===2004===
《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及影响》(与西村真志叶合写),《民间文化论坛》,2004(6):70-75。《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下》(与刘铁梁等合写),《民俗研究》2004(3):152-177。《对生活空间的规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民俗曲艺]]》(台湾)143(2004.3):21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