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35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酸菜黑圪条'''<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酸菜黑圪条'''<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4013604/pexels-photo-1401360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酸菜黑圪条》'''是[[中国]]当代作家王红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酸菜黑圪条===
都说晋城的酸菜黑圪条好吃有[[滋味]]。
作为地方名吃,它的醇香常令食客们进口难忘。它的理念更体现着[[健康]]至上——它能同时满足人体舌尖与新陈代谢的需求。“味觉享受”与“体型享瘦”是它的亮点。
传统酸菜黑圪条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白面包着高粱面的“白加咖”面条;另一种是白面高粱面掺一起的单咖色面条。
我喜欢前者,是因为它另有所称——包皮面。顾名思义,它是以面包面的形式问世的。所以,为了增加面品的多样性,也为了降低粗粮精加工后的升糖指数与速度,我对它的“内包外装”进行了改良。对内,我添加了玉米面、荞麦面,对外,我增加了蔬菜面。
至今我还记得首次做包皮面的情景:依照母亲的做法,我先用开水烫了份儿高粱面,搅匀后掺少许白面揉好醒着,再用凉水和出近两倍于高粱面的白面,将它揉光后擀成边缘薄中间厚的[[饺子]]片儿状,接着,将高粱面包在其中。由于我和的高粱面过软,导致在擀推面团时,包裹里的高粱面时不时地挤出来捣乱,粘得案板上全是棕色面。我的初次尝试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手艺好学,一窍难得!”之后,在母亲的亲自面授下,我完全掌握了做的要领。
要想做好包皮面,粗细粮比例、面的软硬是关键。大致遵循1粗、2细的量;面硬包不住,面软不好擀。所以,做到比手擀面软,比拉面硬就行。
常规下,我家的包皮面基本显示五种色彩:白包咖(高粱面)、白包黄([[玉米]]面)、绿包暗红([[菠菜]]面包荞麦面)。
三团面各自推开切成几大条幅状,再根据个人习惯定夺面的厚薄,嫌厚再往薄处推。包皮面条不宜太长,大约五寸,适宜一筷进口无牵绊。面条要现切现煮,以免堆在案板上粘连在一起。
切出的面条上下两面为白、绿两色,横切面暴露出两白夹咖色,两白夹黄色、两绿夹暗红色。这样的彩面无论煮在锅中还是盛在碗里,都会勾起人的食欲。
“撑死盆,饿死锅”。高粱玉米面都“不实在”,开水锅中一滚,它就瘦身(变劲道)。所谓“进锅满,出锅半”就是提醒掌锅者要比平常面多和些才不会“脱锅”。
好面配好菜方算[[完美]]一餐饭。过去,人们炒酸菜一定要爆香蒜瓣儿后才让菜进锅,但现代科学不提倡油炸蒜,所以,在热锅冷油中加点儿盐,让蒜菜同时进锅翻炒,炒出香味后加水,再给它来把豆芽、半碗豆腐、一把粉条炖起来。其间尽量不掀锅,直到端锅时再放盐。这时你闻吧,一股股别样的蒜菜香早已从厨房飞出室外满街飘了。
这时,如果捞一碗面浇上菜,再在碗里滴几滴香油、撒上蒜苗和芝麻面,搅转后,挑起一筷一曲溜进口,咀嚼中,酸菜会不断刺激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来帮你开胃健食。满嘴的美味馋得口腔都舍不得下咽送给胃了!
一碗不解馋,带着饱嗝儿还想再来几口。这时,你无需担心它的难消化,因为腌制后的纤维素早已变得异常“[[温柔]]”,极易吸收胃肠里的水分,使食物残渣得以[[滋润]],这样,肠道将会变得畅通无阻。
我在想,或许在你挑起筷筷有爱的饭菜时,你记忆的鼠标已将它复制到你脑海成为永久记忆;或许在你大饱眼福口福时,你味蕾的板块儿也在不断的饱嗝声中扫描下那美丽的彩色面……
看,晋城的酸菜黑圪条就是与众不同吧?<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红霞,,曾用名王宏霞,退休教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center>'''酸菜黑圪条'''<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4013604/pexels-photo-1401360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酸菜黑圪条》'''是[[中国]]当代作家王红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酸菜黑圪条===
都说晋城的酸菜黑圪条好吃有[[滋味]]。
作为地方名吃,它的醇香常令食客们进口难忘。它的理念更体现着[[健康]]至上——它能同时满足人体舌尖与新陈代谢的需求。“味觉享受”与“体型享瘦”是它的亮点。
传统酸菜黑圪条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白面包着高粱面的“白加咖”面条;另一种是白面高粱面掺一起的单咖色面条。
我喜欢前者,是因为它另有所称——包皮面。顾名思义,它是以面包面的形式问世的。所以,为了增加面品的多样性,也为了降低粗粮精加工后的升糖指数与速度,我对它的“内包外装”进行了改良。对内,我添加了玉米面、荞麦面,对外,我增加了蔬菜面。
至今我还记得首次做包皮面的情景:依照母亲的做法,我先用开水烫了份儿高粱面,搅匀后掺少许白面揉好醒着,再用凉水和出近两倍于高粱面的白面,将它揉光后擀成边缘薄中间厚的[[饺子]]片儿状,接着,将高粱面包在其中。由于我和的高粱面过软,导致在擀推面团时,包裹里的高粱面时不时地挤出来捣乱,粘得案板上全是棕色面。我的初次尝试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手艺好学,一窍难得!”之后,在母亲的亲自面授下,我完全掌握了做的要领。
要想做好包皮面,粗细粮比例、面的软硬是关键。大致遵循1粗、2细的量;面硬包不住,面软不好擀。所以,做到比手擀面软,比拉面硬就行。
常规下,我家的包皮面基本显示五种色彩:白包咖(高粱面)、白包黄([[玉米]]面)、绿包暗红([[菠菜]]面包荞麦面)。
三团面各自推开切成几大条幅状,再根据个人习惯定夺面的厚薄,嫌厚再往薄处推。包皮面条不宜太长,大约五寸,适宜一筷进口无牵绊。面条要现切现煮,以免堆在案板上粘连在一起。
切出的面条上下两面为白、绿两色,横切面暴露出两白夹咖色,两白夹黄色、两绿夹暗红色。这样的彩面无论煮在锅中还是盛在碗里,都会勾起人的食欲。
“撑死盆,饿死锅”。高粱玉米面都“不实在”,开水锅中一滚,它就瘦身(变劲道)。所谓“进锅满,出锅半”就是提醒掌锅者要比平常面多和些才不会“脱锅”。
好面配好菜方算[[完美]]一餐饭。过去,人们炒酸菜一定要爆香蒜瓣儿后才让菜进锅,但现代科学不提倡油炸蒜,所以,在热锅冷油中加点儿盐,让蒜菜同时进锅翻炒,炒出香味后加水,再给它来把豆芽、半碗豆腐、一把粉条炖起来。其间尽量不掀锅,直到端锅时再放盐。这时你闻吧,一股股别样的蒜菜香早已从厨房飞出室外满街飘了。
这时,如果捞一碗面浇上菜,再在碗里滴几滴香油、撒上蒜苗和芝麻面,搅转后,挑起一筷一曲溜进口,咀嚼中,酸菜会不断刺激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来帮你开胃健食。满嘴的美味馋得口腔都舍不得下咽送给胃了!
一碗不解馋,带着饱嗝儿还想再来几口。这时,你无需担心它的难消化,因为腌制后的纤维素早已变得异常“[[温柔]]”,极易吸收胃肠里的水分,使食物残渣得以[[滋润]],这样,肠道将会变得畅通无阻。
我在想,或许在你挑起筷筷有爱的饭菜时,你记忆的鼠标已将它复制到你脑海成为永久记忆;或许在你大饱眼福口福时,你味蕾的板块儿也在不断的饱嗝声中扫描下那美丽的彩色面……
看,晋城的酸菜黑圪条就是与众不同吧?<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红霞,,曾用名王宏霞,退休教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