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ref>{{Cite web|url=http://www.amss.ac.cn/wwj/ |title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深切缅怀吴文俊院士}}</ref>(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吳 为什么机器证明是荒唐的? 首先,所有的数学定理全部都是全称判断,即“一切A是B”。所有的数学定理都是具有属性,没有属性的全称判断不是定理,而是恒等式。(规则)。 其次,所有的全称判断的主项都是“普遍概念”或者“单独概念”。(内容)。 第三,有属性的定理只能够来自演绎推理,即三段论的形式。(形式)。 第四,上面的3条是:规则决定内容,内容决定形式。限制是明确的,越来越狭窄。 反过来行不行?由形式去决定内容,再由内容决定规则。这个就是机器数学证明。 但是,这种形式是不行的,由条件推出内容会越来越多,内容推出的结论也越来越多。我们知道,三段论的推理也是越来越狭窄的。三段论有256个格式,有效格只有19个。所以,吴文俊的机器证明是荒唐的。 最重要的是:机器不能判断属性!只能判断形式。 所有的数学定理都有属性。因为,所有的数学定理都是全称判断,所有的全称判断都是普遍概念和单独概念。普遍概念的特征就是一个类的事物具有某种数学。 例如,机器无法识别性别,因为性别的识别是生物化学,某种动物的染色体xy,我们知道是雄性;如果是xx,我们知道是雌性。 吴 文俊 畢業於[[交 先生已经去世,享年98岁。吴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国家最高科学奖的得主,因为在数学机械化方面的“成就”。 那么什么是数学机械化呢?就是用计算机完成数学的方程计算和证明。 计算机解方程早已不是新闻。 计算机证明研究在2006年结束。 机器证明已经失败。因为: 1,只能对已知的几何问题进行“证明”,就是说已经有结果的工作可以用计算机重复性“证明”。没有创新性可言(好比一个厨师用铁锅炒菜,另外一个厨师吹嘘说,我有重大发明,这个厨师是用铝锅炒菜,炒出的菜并不比铁锅炒的好吃)。 2,不能对未知的几何问题进行证明。 3,更不能对其他例如数论微分几何拓扑学问题进行证明。 因为,目前命题逻辑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是不可能对复杂问题进行证明的。 例如数学证明的传递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解决多个逻辑链条的正确推理。需要数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共同解决。 证明过程必须具有传递性,没有传递性的证明是无效的,例如,证明费马大定理过程中,费马大定理与谷山志村猜想没有传递性,所以,证明无效。 传递关系是一种特殊关系,指A与B;B与C;,都有,可以推知A与C也有。 传递关系,甲和乙是亲兄弟,乙和丙是亲兄弟,所以,甲和丙也是亲兄弟(亲兄弟一词必须严格定义,机器无法对事物进行定义。因为有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有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有同母异父的亲兄弟;有乱伦情况下的亲兄弟,例如儿子与母亲 通 奸生产的孩子。)。 反传递贡献,老张是大张的父亲, 大 學]]數學 张是小张的父亲,所以,老张不是小张的父亲(父亲也要严格定义,参见上面情况)。 将非传递关系误认为反传递关系:a地到b地100米,b地到c地100米,所以a地到c地不会是100米。(相距多远是非传递关系,误认为是反传递关 系 ,1949 。例如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都是相等的) 机器证明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把戏,可以说是胡编乱造。居然获得国家最高奖。你们说,中国大陆数学家有多么坏。 1956 年 獲法國斯 ,华罗庚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现在看来,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论文,就连三等奖也不够资格。其文化方面的浅薄可想而知。 吴文俊从事施蒂费尔-惠 特 拉斯堡 尼示性类的研究工作也不是什么重 大 學博士學位;1957年當選為 成果,居然给了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 國 国数学家故意恶搞国家奖项,把科学奖励的级别和层次弄的乌烟瘴气。同时故意打压真正的重大创新,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不顾。 整个数学领域帮派林立,明争暗斗,投机取巧,数学研究实际上停滞不前。 机器证明从本质上讲,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因为机器就是机械的方法去完成一些工作。与电脑编写程序没有太大的区别。吴文俊等人搞机器证明获得国内 科 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 学大奖是拔高自己的成果。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造假。 美国的哈肯等人用机器证明四色定理,并没有得到数学 界 科學院 的认可。不足以享有崇高荣誉。吴文俊也是一样,如果吴文俊用机器证明了重大猜想,那倒是可以重奖。 因为搞机器证明的当选 院士 ;陳嘉庚科學獎獲 的还有张景中。吴文俊因为机器证明获得国家最高奖,是极不严肃的。如此低劣的垃圾,竟然 得 到最高奖,太可笑了。据国际上通行的观念,一项成果,如果不能够产生或 者 ,2001年2月 开创新的领域,就不能算重大成果。机器证明的意义是低下的 , 獲2000 机器证明不能开拓新的数学。只不过是在已知的范围内循环运动。 吴文俊真的是淡泊名利吗?吴文俊在2006 年 度 就已经知道机器证明是荒唐的,就停止搞机器证明了。但是,虚荣心使得吴文俊见利忘义,至死没有公开承认错误。死后还有人继续造假造谣误导群众。 中 國“國 国数学 家 最高科學技術獎” 其实到现在依然没有原创性重大成果。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千万不能让其他人产生重大成果 。
吳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的諸多領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
2017年5月7日7時21分,吳文俊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歲。
==生平介紹==
在拓撲學研究中,吳文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極大地推進了拓撲學的發展,引發了大量的後續研究,他的工作也已經成為拓撲學的經典結果,半個世紀以來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許多數學領域中應用,成為教科書中的定理。
在數學機械化方面的貢獻
中國傳統數學強調構造性和演算法化,注意解決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提出的各類問題,往往把所得到的結論以各種原理的形式予以表述。吳文俊把中國傳統數學的思想概括為機械化思想,指出它是貫穿于中國古代數學的精髓。吳列舉大量事實說明,中國傳統數學的機械化思想為近代數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86年吳文俊第二次被邀請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介紹這一發現。
20世紀70年代,吳文俊曾在計算機工廠勞動,切身體會到電腦的巨大威力,敏銳地覺察到電腦的極大發展潛力。他認為,電腦作為新的工具必將大範圍地介入到數學研究中來,使數學家的聰明才智得到盡情發揮。由此得出結論,中國傳統數學的機械化思想與現代電腦科學是相通的。電腦的飛速發展必將使中國傳統數學的機械化思想得以發揚光大,機械化數學的發展必將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已故[[程民德]]院士認為:吳文俊宣導數學機械化,是從數學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的一種構想。數學機械化的實現,將對中國數學的振興乃至復興做出巨大貢獻。吳文俊身體力行,在數學機械化的征途上奮勇攀登。在機器證明方面,他提出的用電腦證明幾何定理的方法(國際上稱為吳方法),遵循中國傳統數學中幾何代數化的思想,與通常基於邏輯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實現了高效的幾何定理自動證明,顯現了無比的優越性。他的工作被稱為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並於1997年獲得“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在授獎辭中對他的工作給了這樣的介紹與評價:“幾何定理自動證明首先由赫伯特格蘭特(HerbertGerlenter)於50年代開始研究。雖然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果,但在吳方法出現之前的20年裡,這一領域進展甚微。”吳文俊的工作“不僅限於幾何,他還給出了由開普勒定律推導牛頓定律,化學平衡問題與機器人問題的自動證明。他將幾何定理證明從一個不太成功的領域變為最成功的領域之一。”在非線性方程組求解的方向上,他建立的吳消元法是求解代數方程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是數學機械化研究的核心。80年代末,他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偏微分代數方程組。他還給出了多元多項式組的零點結構定理,這是構造性代數幾何的重要標誌。
吳文俊特別重視數學機械化方法的應用,明確提出“數學機械化方法的成功應用,是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生命線。”他不斷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如控制論、曲面拼接問題、機構設計、化學平衡問題、平面天體運行的中心構形等,還建立了解決全域優化問題的新方法。他的開拓性成果,導致了大量的後續性工作。吳消元法還被用於若干高科技領域,得到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包括曲面造型、機器人結構的位置分析、智慧電腦輔助設計(CAD)、資訊傳輸中的圖像壓縮等。數學機械化研究是由中國數學家開創的研究領域,並引起國外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吳方法傳到國外後,一些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如Ox-ford,INRIA,Cornell等,紛紛舉辦研討會介紹和學習吳方法。國際自動推理雜誌JAR與美國數學會的“現代數學”,破例全文轉載吳文俊的兩篇論文。美國人工智慧協會前主席W.Bledsoe等人主動寫信給中國主管科技的領導人,稱讚“吳關於平面幾何定理自動證明的工作是一流的。他獨自使中國在該領域進入國際領先地位”。
在中國數學史方面的貢獻
1974年以後,吳文俊開始研究中國數學史。作為一位有戰略眼光的數學家,他一直在思索數學應該怎樣發展,並終於在對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中得到啟發。中國古代數學曾高度發展,直到14世紀,在許多領域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是名符其實的數學強國。但西方學者不瞭解也不承認中國古代數學的光輝成就,將其排斥在數學主流之外。吳文俊的研究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他指出,中國傳統數學注意解方程,在代數學、幾何學、極限概念等方面既有豐碩的成果,又有系統的理論。
劉徽於西元263年作《九章算術注》,把原見於《周髀算經》中測日高的方法擴張為一般的測望之學——重差術,附于勾股章之後。唐代把重差術這部分與九章分離,改稱為《海島算經》,原作有注有圖,但已失傳.現存《海島算經》只剩9題,其中包括劉徽給出的兩個關於海島的基本公式,但沒有證明。後人多次給出公式證明並力求復原劉徽原意。吳文俊研究後來的各種補證後,認為這些論證並不符合中國古代幾何學的原意,尤其是西算傳入後,用西方數學中添加平行線或代數方法甚至三角函數來證明是完全錯誤的。針對這些證明,他明確提出數學史研究的兩條基本原理:
1. 所有結論應該從僥倖留傳至今的原始文獻中得出來。
2. 所有結論應按照古人當時的思路去推理,也就是只能用當時已知的知識和利用當時用到的輔助工具,而應該避開古代文獻中完全沒有的東西。
根據這兩條忠於歷史事實的原則,吳文俊對於《海島算經》中的公式證明作了合理的復原,他認為重差理論來源於《周髀算經》,其證明基於相似勾股形的命題或與之等價的出入相補原理。他指出中國有自己獨立的度量幾何學理論,完全借助于西方歐幾裡得體系是很難解釋通的。吳文俊在研究包括《海島算經》在內的劉徽著作的基礎上,把劉徽常用的方法概括為“出入相補原理”,這個原理的表述十分簡單:一個圖形無論是平面還是立體的,都可以切割成有限多塊,這有限多塊經過移動再組合成另一圖形,則後一圖形的面積或體積保持不變。這個常識性的原理在中國古算中經過巧妙運用得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出入相補原理的提出是吳文俊在中國數學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
人才培养的貢獻
據2015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位研究館資訊顯示,吳文俊院士在1993到2004年共培養了4名博士研究生。
部分研究生培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