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4
次編輯
變更
→品读《三国演义》 似与故人对酌
村里老人爱看戏,也爱评戏,《单刀会》《借东风》《空城计》这些戏文最为津津乐道,可评戏评得兴起,总会混淆人物或者忘了情节,这时我往往会插上一两句。老人们刚开始不以为意,后来发现我知道的似乎还不少,就感到有些惊奇。上过几天学看过三国连环画的六爷,以三国戏权威的身份在村里闲逛,和我不期而遇,三国故事之间的较量在村头一棵老槐树下开始了。他把旱烟棒卷好,吐出一个不屑一顾的烟圈,断断续续地说了一段《赵子龙单骑救主》,里面夹杂着地里庄稼长势喜人,自家小五子是个读书种子,他和村长商量着修戏台各家出钱多少等诸多事。我也不甘示弱,讲了一段《秋风五丈原》,当然也穿插着杨家将和梁山好汉故事。几个凑热闹的闲人,慢慢没了兴趣,自顾自聊天去了。六爷也失去了决斗的耐心,习惯性的用手挠挠头皮,把披在身上的外套抖了抖,甩了一句:“这小子,还真能东拉西扯”。从此,我一跃成为老年人评戏顾问。
真正让我获得认可的是一次班级[[ 联欢]] 活动。老师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联欢活动做击鼓传花游戏,花传到谁跟前谁就表演节目。那时,农村最盛行听评书广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些评书术语、语气、节奏,我早已耳熟能详。于是,站在镜子面前,我细心揣摩三国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外貌,构思[[情节]],设计场景,反复演练,口干舌燥,渐入佳境。母亲疑惑好奇,不知我对着镜子,念念叨叨,意欲何为。到了联欢那天,击鼓传花果然落到我面前。在大家的掌声中,我踌躇满志走上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故事清晰明了,不用担忧忘记内容。拿起板擦当做醒木,“啪”的一声拍于讲桌上。“话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物,三人焚香再拜……”话刚出口,教室里已是鸦雀无声。洋洋洒洒,环环相扣,共悲忧,同欢乐,一场书罢,四座皆惊。从此,说书就成了我的标签,一路响起了醒木声。
读好一本书,其实也带动我读更多书。《三国演义》之后,《岳飞传》《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隋唐演义》《七侠五义》等历史评书演义,逐一看过,开拓眼界,修身明智,获益匪浅。现在,为了[[温故知新]],选取说书内容,我又一次翻开《三国演义》,心中默念:“袁绍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若有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大惊”。
我[[ 恍惚]] 觉得,读《三国演义》就像与一位故人对酌,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清酒一壶,牛肉二斤,围炉夜话,何须客套,心有灵犀,快意无比。<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