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品读《三国演义》 似与故人对酌
前不久,单位为了发掘和展现教职工[[才艺]],提出了一项颇具创意的活动,倡议教职工自己录制一个短视频,体裁不限,内容自选,参与评奖。看到这样一项有趣的竞赛方式,我也掩饰不住参与激情。可是,该拍什么主题的视频呢?我却拿不定主意。踢一个旋风脚,翻一个跟斗,应该是有新意的。可是,旋风脚连环腿早已被中年的大腹便便彻底扼杀了,闪展腾挪只怕无形也无神。表演一段相声[[小品]],似乎也只会重复网络段子,了无新意。朗诵演讲,唱歌写作,参与者多,知己知彼,估计结果也是泯然众人矣。
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蓦然瞥见桌上一摞书中,夹杂着一本《三国演义》,顿时心中一喜,几乎脱口而出:“天助我也!”就在一瞬间,我已决定录制内容了,那就是说一段评书《三国演义》。回想起来,我已多次说过[[ 三国]] 故事了,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连营七百里、舌战群儒等片段。只是这些年,可能是忙于工作,也可能是少了激情,慢慢的将这项爱好疏远了。
我有一个作家朋友,曾多次[[自豪]]地说,《静静的顿河》这本书,他至少读了六十遍,故事情节烂熟于心犹手不释卷,原因无他,喜爱罢了。其实,《三国演义》我读过多少遍,电视剧看过多少遍,评书听过多少遍,次数也说不清了,一样是深爱至极。至今,我还清楚记得小学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情景。北风萧瑟,暮色沉沉,同村的小伙伴为感谢我扶他学自行车,无以为报,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本《三国演义》,从书包里神神秘秘地抽出来,书皮撕得破破烂烂,纸页泛黄,估计是被人用来垫桌子了,毫无亮点可言。农村书太少了,一本名著对爱书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顾不上细问,双手紧紧抱在怀里,无心再陪他绕圈圈,一溜烟跑回家里。
趴在炕上匆匆翻开书一看,里面出现的人物名字,底下都有一根划线。三国大大小小出场一千多人,重要人物就有四百多人。每一页都划得密密麻麻,眼花缭乱。不认识的字更多,只能是边读边猜。查字典是不现实的,农村孩子在八十年代能买起字典的少之又少。而且,那时农村人特别忙,不可能给小孩提供一个安静闲暇读书环境,在大人眼里,只要不是[[ 课本]] ,一切都是闲书,看闲书就是浪费光阴,就是搞歪门邪道。所以,我读《三国演义》既要躲躲藏藏,见缝插针,还要假戏真做,不露破绽。比如吃饭时,我先把书摆在碗前,一边磨蹭着吃,一遍翻看。无书无味,有书有香。母亲不识字,不知道我看的是啥书,还以为我发愤图强刻苦上进呢,也就不催促,任我拖拖拉拉。门前的一个大树洞里也能看,蹲在里面有一点难受,但能躲呼呼吹过的风。
也许是少年人记性好,董卓进京、辕门射戟、长坂坡、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八卦阵、三国归晋这些故事,从此根植于心。那时农村人家里墙面大多贴画,很多就是三国故事,尤其以五虎上将画像最多。我常常驻足于画前,仔细端详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赵云的白龙马、马超的惊世容颜、黄忠的铁胎弓,幻想着自己也是胯下千里马,掌中亮银枪,铠甲明丽,豪气云天,于百万军中取上将脑袋,如探囊取物一般。
8,0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