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1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俗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在[[麗都酒店]]南面,鄰近[[香港仔隧道]]在跑馬地的出入口,介乎黃泥涌道與[[司徒拔道]]之間的山坡,內有2萬3千個墳墓,除土葬墓地,亦有[[骨灰龕]]位 。墳場於[[夏季]]每天掃墓時間為朝8晚7<ref name="墳場大門告示">[http://www.newman.edu.hk/Activity/0910/Tran/St%20_Michael_Cemetery/page/image4.html 跑馬地聖彌額爾墳場考察] {{Wayback|url=http://www.newman.edu.hk/Activity/0910/Tran/St%20_Michael_Cemetery/page/image4.html |date=20110130081017 }},[[天主教新民書院]]</ref>,[[冬季]]則為朝8晚6,其餘時間關閉,開放期間有一名保安員及一名辦事處職員當值。根據教區墳場規則,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才可埋葬於此,每個墓地收費約1萬5千5百港元。由於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宗教味道蘊含大量[[殖民地]]歲月痕蹟<ref name="東方日報2"/>,成為墳場考察活動及攝影愛好者的到訪熱點<ref>[http://www.dchome.net/viewthread.php?tid=640044 數碼天地論壇]{{Dead link|date=2020年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同時是[[香港電視劇]]拍攝殯葬及悼念片段的主要取景地 。
墳場於[[夏季]]每天掃墓時間為朝8晚7<ref name="墳場大門告示">[http://www.newman.edu.hk/Activity/0910/Tran/St%20_Michael_Cemetery/page/image4.html 跑馬地聖彌額爾墳場考察] ,[[天主教新民書院]]</ref>,[[冬季]]則為朝8晚6,其餘時間關閉,開放期間有一名保安員及一名辦事處職員當值。根據教區墳場規則,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才可埋葬於此,每個墓地收費約1萬5千5百港元。由於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宗教味道蘊含大量[[殖民地]]歲月痕蹟,成為墳場考察活動及攝影愛好者的到訪熱點,同時是[[香港電視劇]]拍攝殯葬及悼念片段的主要取景地。 ==歷史 介紹==
墳場的地皮是1842年由香港政府租給[[天主教香港教區]]作墳場之用,起初在[[灣仔]]的[[聖佛蘭士街]]設墳場,以每年1港元租用999年,墳場早期葬有不少[[香港開埠]]初期到港的[[澳門]][[葡萄牙|葡]]人。後來政府要發展灣仔,當時的田土廳長哥頓(A. T. Gordon)亦鑑於[[黃泥涌]]地段屬[[沼澤]]地,擔心[[瘴氣]]環境不宜居住,決定在該處建墓地,1848年天主教墳場正式遷到[[跑馬地]]近黃泥涌現址。
==建築風格==
墓園內充滿宗教氣氛,象徵感慨生命無常的斷柱、[[歐洲]]教堂常見的骷髏骨佈置雕像、十字架、聖人、天使、半裸石像隨處可見,充滿藝術氣息,與一般墳場較深沉的感覺迥異。大門位置的聖彌額爾門樓建於1848年,及至1977年因道路工程,門樓搬到現時的中央位置。聖彌額爾小堂初建於1868年,後於1916年改建。<ref name="香港地方">[http://www.hk-place.com/viewtext.php?id=235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門樓及小堂] {{Wayback|url=http://www.hk-place.com/viewtext.php?id=235%E5%A4%A9%E4%B8%BB%E6%95%99%E8%81%96%E5%BD%8C%E9%A1%8D%E7%88%BE%E5%A2%B3%E5%A0%B4%E9%96%80%E6%A8%93%E5%8F%8A%E5%B0%8F%E5%A0%82 |date=20170305064823 }}, 香港地方</ref>,位於墳場西面,屬[[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小堂與門樓於2009年一同被列為二級古蹟。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