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943
次編輯
變更
冯亦代
,'''冯亦代'''(1913—2005),原名贻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办《[[中国作家]]》(英文),主编《[[电影与戏剧]]》,曾任重庆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笔名楼风、冯之安等。民盟成员。
历任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人民救国会中央常务理事、上海分会负责人,民盟上海市委负责人,民盟中央干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国际笔会中心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悔余日录]]》等。<ref>[https://book.douban.com/series/13021 冯亦代文集 ],豆瓣读书</ref>
==人物经历==
冯亦代1913年生于浙江杭州,自称“没娘的孩子”。其母楼文光曾留学日本,28岁时生下冯亦代,一个多月后患产褥热去世。冯亦代说记事以来仅能从照片上认识母亲。
1936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专业为工商管理。念大二时结识英文剧社成员郑安娜。他曾回忆说:“和一个英文天才结婚,不搞翻译才怪。”1938年,冯亦代25岁,在香港偶识浙江同乡、著名诗人[[戴望舒]]。望舒说:“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那篇小说(指《[[第五纵队]]》)译完。不过,你成不了诗人,你的散文倒有些诗意。”从此冯亦代确定了自己从事翻译事业的文学发展方向。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的副厂长,以资助进步文化人士著称。他仗义疏财,人称“路路通”“百有份”。在重庆文艺界谁没钱、没饭吃、没地方栖身,都找他想办法。
解放后曾任国际新闻局秘书长兼出版发行处处长,1952年任外文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英文《[[中国文学]]》编辑部主任。“文革”期间,冯亦代被打成“美蒋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下放到湖北沙洋劳动,从事沉重苦役,双脚变形,健康大受影响。在监督劳动中,冯患脑血栓塞症,抢救后,落下左上肢和下肢行动困难的伤残。
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冯亦代应邀为该杂志发起人并任副主编,笔耕不辍,共在《[[读书]]》上发表200多篇文章。结发之妻郑安娜去世后,1993年,80高龄的冯亦代与年近70的著名演员黄宗英(小名小妹)结为伉俪。著名作家袁鹰曾以打油诗相贺:“白发映红颜,小妹成二嫂,静静港湾里,归隐书林好。”
==个人作品==
著有文集《[[书人书事]]》《[[潮起潮落]]》《[[龙套集]]》《[[水滴石穿]]》《[[听风楼书话]]》《[[西书拾锦]]》《[[归隐书林]]》《[[撷英集]]》《[[冯亦代散文选集]]》《[[冯亦代文集]]》(五卷)等。
散文《[[永远不忘“闸北大火”]]》获彩虹翻译奖荣誉奖、抗战文学征文奖。
《[[悔余日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38年,冯亦代在香港《[[星报]]》任职,此后屡次参与创办和出版《[[中国作家]]》《[[耕耘]]》《[[电影与戏剧]]》《[[世界晨报]]》《[[联合晚报]]》《[[人世间]]》等报纸和杂志,他在新闻出版方面的卓越见识使得他将这一见识作为延续一生的职业,成为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
冯亦代在翻译界也享有盛名,素以选题严谨、译笔简洁准确著称。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曾翻译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成为最早将海明威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之一。在以后的日子里,冯亦代相继翻译过毛姆、辛格、法斯特等人的作品。他的许多文章后面,都会注明“写于听风
楼”。在这个位于北京三不老胡同的狭小破败的小屋里,不知他曾经听到过多少个日子的风声雨声,这样的老人,心绪早已进入“亦无风雨亦无晴”的至境了吧?
“冯亦代的去世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法国文学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说。尽管没有机会与冯先生说过一句话,可是在许多次会议上,冯亦代矍铄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他,“冯先生以其飘逸的性格和卓越的见识,填补了为我们这一代乃至许多代人的心灵空白和文化沟壑。当年‘钻’进冯先生的书中‘恶补’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余中先说,他现在从事的,正是冯亦代未完成的事业。文化的交流与延续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余中先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做一个冯先生那样的薪火传递者。冯亦代一生热爱生命的色彩,但平静地对待生命的逝去。晚年,他曾对友人说,“我还想修改我的遗嘱,加上: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他离去时,北京的夜空飘起漫天大雪,飞扬的雪花如无数精灵的双手,托举着一个作别的生命。2005年的中秋节已经接近尾声,不知不觉间,光线一点一点地暗淡下去,窗外飘起了雪花。在这浩浩汤汤的漫天飞雪中,一位老人,在这个日子里驾鹤西去。他的孩子们说,冯先生是“脑血栓引起肺部感染,并导致心力衰竭。”而我们宁愿相信,冯亦代将是这个夜晚最亮的一颗星星,照亮无数后来者崎岖的征程。
==人物评价==
冯亦代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编辑家、学者,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随笔作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爽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从此,人们永远记下了这位传播知识、传播友谊的忠厚长者。本书精选了有关艺坛的回忆性文章及书评精品,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读者读到的或许是文字更为重要的做人的道理。
==视频==
===<center> 冯亦代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冯亦代80岁时迎娶黄宗英,谱写绝美黄昏恋,遗言与原配合葬</center>
<center>{{#iDisplay:r3309awx2py|560|390|qq}}</center>
<center>这将是最后的聚首 归亚蕾张家声黄宗英冯亦代往来</center>
<center>{{#iDisplay:v0504y5mq7v|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作家]]
历任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人民救国会中央常务理事、上海分会负责人,民盟上海市委负责人,民盟中央干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国际笔会中心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悔余日录]]》等。<ref>[https://book.douban.com/series/13021 冯亦代文集 ],豆瓣读书</ref>
==人物经历==
冯亦代1913年生于浙江杭州,自称“没娘的孩子”。其母楼文光曾留学日本,28岁时生下冯亦代,一个多月后患产褥热去世。冯亦代说记事以来仅能从照片上认识母亲。
1936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专业为工商管理。念大二时结识英文剧社成员郑安娜。他曾回忆说:“和一个英文天才结婚,不搞翻译才怪。”1938年,冯亦代25岁,在香港偶识浙江同乡、著名诗人[[戴望舒]]。望舒说:“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那篇小说(指《[[第五纵队]]》)译完。不过,你成不了诗人,你的散文倒有些诗意。”从此冯亦代确定了自己从事翻译事业的文学发展方向。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的副厂长,以资助进步文化人士著称。他仗义疏财,人称“路路通”“百有份”。在重庆文艺界谁没钱、没饭吃、没地方栖身,都找他想办法。
解放后曾任国际新闻局秘书长兼出版发行处处长,1952年任外文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英文《[[中国文学]]》编辑部主任。“文革”期间,冯亦代被打成“美蒋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下放到湖北沙洋劳动,从事沉重苦役,双脚变形,健康大受影响。在监督劳动中,冯患脑血栓塞症,抢救后,落下左上肢和下肢行动困难的伤残。
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冯亦代应邀为该杂志发起人并任副主编,笔耕不辍,共在《[[读书]]》上发表200多篇文章。结发之妻郑安娜去世后,1993年,80高龄的冯亦代与年近70的著名演员黄宗英(小名小妹)结为伉俪。著名作家袁鹰曾以打油诗相贺:“白发映红颜,小妹成二嫂,静静港湾里,归隐书林好。”
==个人作品==
著有文集《[[书人书事]]》《[[潮起潮落]]》《[[龙套集]]》《[[水滴石穿]]》《[[听风楼书话]]》《[[西书拾锦]]》《[[归隐书林]]》《[[撷英集]]》《[[冯亦代散文选集]]》《[[冯亦代文集]]》(五卷)等。
散文《[[永远不忘“闸北大火”]]》获彩虹翻译奖荣誉奖、抗战文学征文奖。
《[[悔余日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38年,冯亦代在香港《[[星报]]》任职,此后屡次参与创办和出版《[[中国作家]]》《[[耕耘]]》《[[电影与戏剧]]》《[[世界晨报]]》《[[联合晚报]]》《[[人世间]]》等报纸和杂志,他在新闻出版方面的卓越见识使得他将这一见识作为延续一生的职业,成为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
冯亦代在翻译界也享有盛名,素以选题严谨、译笔简洁准确著称。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曾翻译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成为最早将海明威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之一。在以后的日子里,冯亦代相继翻译过毛姆、辛格、法斯特等人的作品。他的许多文章后面,都会注明“写于听风
楼”。在这个位于北京三不老胡同的狭小破败的小屋里,不知他曾经听到过多少个日子的风声雨声,这样的老人,心绪早已进入“亦无风雨亦无晴”的至境了吧?
“冯亦代的去世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法国文学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说。尽管没有机会与冯先生说过一句话,可是在许多次会议上,冯亦代矍铄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他,“冯先生以其飘逸的性格和卓越的见识,填补了为我们这一代乃至许多代人的心灵空白和文化沟壑。当年‘钻’进冯先生的书中‘恶补’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余中先说,他现在从事的,正是冯亦代未完成的事业。文化的交流与延续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余中先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做一个冯先生那样的薪火传递者。冯亦代一生热爱生命的色彩,但平静地对待生命的逝去。晚年,他曾对友人说,“我还想修改我的遗嘱,加上: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他离去时,北京的夜空飘起漫天大雪,飞扬的雪花如无数精灵的双手,托举着一个作别的生命。2005年的中秋节已经接近尾声,不知不觉间,光线一点一点地暗淡下去,窗外飘起了雪花。在这浩浩汤汤的漫天飞雪中,一位老人,在这个日子里驾鹤西去。他的孩子们说,冯先生是“脑血栓引起肺部感染,并导致心力衰竭。”而我们宁愿相信,冯亦代将是这个夜晚最亮的一颗星星,照亮无数后来者崎岖的征程。
==人物评价==
冯亦代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编辑家、学者,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随笔作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爽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从此,人们永远记下了这位传播知识、传播友谊的忠厚长者。本书精选了有关艺坛的回忆性文章及书评精品,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读者读到的或许是文字更为重要的做人的道理。
==视频==
===<center> 冯亦代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冯亦代80岁时迎娶黄宗英,谱写绝美黄昏恋,遗言与原配合葬</center>
<center>{{#iDisplay:r3309awx2py|560|390|qq}}</center>
<center>这将是最后的聚首 归亚蕾张家声黄宗英冯亦代往来</center>
<center>{{#iDisplay:v0504y5mq7v|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