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蒲家碱

增加 13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蒲家碱。我所以写回忆录,并不是我有什么功德而树碑立传,留传后世,我仅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下成长和参加了革命工作的非常平凡的一个干部,象我这样的人,在我们一代有着千千万万,比起为党和国家人民作出较大贡献的同志,我确实深为惭愧。但毕竟是我生长在新旧中国伟大的变改时代,我的回忆略叙了伟大时代的背景,和革命的艰苦斗争生活。这个回忆仅留我个人的子孙后代,使他们知道,他们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来之不易,这就是我写回忆的目的。同时我的回忆录也略叙到祖先辈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基本信息书 名蒲家碱|-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性 质遗著'''<big>蒲家碱回忆录</big> '''
类 别回忆录|-
| [[File:蒲家碱回忆录.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作 者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蒲政文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书 名;蒲家碱 性 质;遗著 类 别;回忆录  作 者;蒲政文 |}'''蒲家碱'''。我所以写回忆录,并不是我有什么功德而树碑立传,留传后世,我仅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下成长和参加了革命工作的非常平凡的一个干部,象我这样的人,在我们一代有着千千万万,比起为党和国家人民作出较大贡献的同志,我确实深为惭愧。但毕竟是我生长在新旧中国伟大的变改时代,我的回忆略叙了伟大时代的背景,和[[革命]]的艰苦斗争生活。这个回忆仅留我个人的子孙后代,使他们知道,他们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来之不易,这就是我写回忆的 的。同时我的回忆 也略叙到祖先辈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1简介折叠编辑本段简 ==序言 绍==
我的回忆
--于1984年才拟稿
作者蒲政文(遗著)写在前面的话我所以写回忆录, 并不是我有什么功德而树碑立传,留传后世,我仅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下成长和参加了革命工作的非常平凡的一个干部,象我这样的人,在我们一代有着千千万万,比起为党和国家人民作出较大贡献的同志,我确实深为惭愧。但毕竟是我生长在新旧中国伟大的变改时代,我的回忆略叙了伟大时代的背景,和革命的艰苦斗争生活。这个回忆仅留我个人的子孙后代,使他们知道,他们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来之不易,这就是我写回忆的目的。同时我的回忆录也略叙到祖先辈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我可爱的故乡绥德县北依雄伟大的万里长械,东凭汹涌的天险黄河,陕北黄土高原称为历代军事要塞的老堀堡--绥德县,就是我可爱的 [[ 故乡 ]] 。城西小里河溪溪的清流和械东无定河浊浪滚滚的激流,环绕着耸立的古缄,确实可称为"山环水秀"。追忆它的历史,曾经为保卫我们伟大民族所留下的英雄业绩,也不愧称为"天下名洲"。这里古迹重重,统一伟大 [[ 祖国 ]] 的英雄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墓地分别耸立在城内外两处较高点,君臣之间依然相互捍卫着这座古城。宋代的民族英雄韩世忠的故居。后代人民对他表示敬意,所以在他的故居刻在石壁碑书写着"韩世忠故居",建立了庙宇。歌颂伟大民族的战斗诗篇"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背诵起来依然感到雄壮而悲愤。我出生和成长的家乡就住在这座 [[ 英雄 ]] 城堡脚下的无定河中下游离开城二十华里的大会坪湾的一个 [[ 村庄]]--蒲家碱。我们这个大会湾是无定河中下游顺河流形成一个比较平坦,土地肥美。近万亩川地,所以沿东边仅五华里山坡相连,有十个村庄,有这上千户人家近万的居民。可算是绥德的精华。(二)我的家庭 。我们全村我记事有80多户全为蒲族。祖先由何而来,无确切的考证,传说是从山东迁来。唯一的依据是我们村立祖的第一代祖先的名字是蒲鲁齐。鲁齐是山东河北一代的古国名,蒲族又名河东氏,以为黄河之东而得名。当然先人们的传说也许因为与蒲松龄同族同藉为荣吧,这些无法考证,我也不欲沾其荣。鲁齐单传一代后生四孙,故我村有四个门头。我祖先为三门头六代单传,其名辈排列<ref>[http: 蒲明淹、蒲士元、蒲继盛、蒲培滋和我祖父蒲铬沂。我的祖父蒲铭沂是清咸丰五年(注:1855年)出生,享年九十一岁,1949年10月去世。他的祖先遗产,土地有一百多垧(每垧三亩),石窑八孔。同治年代 //www.yigecun.com/cityfild/showcun.aspx?id=380F24BAE16C0231 陕 西 北回族造反,我的曾祖父培滋在他四十多岁中年,抛下他近七十岁的老父亲,和一个遗孀和四个幼女及我祖父唯一的娇子。我的 省榆林市绥德县白 是回族造反的前哨阵地,在动乱的年代里,我祖父的祖父将两个稍大的孙女,童养给婆 。中国封建社会早就是重男轻女 硷] 何况我们这个家女多男少,所以我祖父就是传种接代的唯一的命根子,我祖父只顾他的男孙子,我的曾祖母和两个小女因此失散,在一个夜晚,她抱着最小的女儿滚崖自尽,第二天我的祖父的祖父才埋掉了尸体,找回了我的三老姑,我一家七口人只剩下这样老幼三口人。而且我大老姑在动乱中,为回民俘虏,从此再没下落。我的祖父在童年动乱中也读过私塾,在我们全村里还算略有文墨的人。能背诵些"之乎者也"一类古书,但他说他没有开讲,文理不通。但他却能写一笔好字。我的祖父的祖父只照顾到他十三岁结婚后就与世长辞。我的祖母马氐比我祖父大四岁,又极为贤惠,祖父几乎又是他照顾长大。但我的祖父娇养成长,非常任性,有时还打骂我的祖母。我祖父青年时代好赌,缺少劳力。但我的祖父刚十七岁,就生下我的大伯父,而且生育较为稠密,我父辈兄弟六人和四个姑姑年龄相差只一两岁。我的祖父成人后好赌,加之满清末年粮税过重,子女年幼,祖遗土地大都典卖,造成我父辈们在极为贫困的苦难中成长,多亏我的祖母贤惠,代我大伯拜求亲友,说服我祖父戒赌,我祖父也极有恒心,从而绝赌,率于耕田,但当时生活你仍很贫苦。我父亲常说当时过新年也是糠菜充饥。过年可称为"四不": "不做米馍,不做年糕,不割肉,不打白酒,"新年唯一的希望是祖父挥笔给别人写对联,别人酬送点米馍年糕,算是他们欢度春节的美味糕点。这样的生活直至父辈们长大能劳动生产,才算逐步上升,但我的祖母正是在家庭刚刚上升的时代,只有五十多岁而病亡。我的父亲和姑姑们为此常常悲叹。可惜我们孙辈除了个别年长者,都没见到她。她还留下两个幼子两个幼女没有成婚而逝世。我的祖父是一位所谓好命运的老人,他生了六个儿子,四个女儿,我们堂兄弟十四个,堂姐妹十一个。我们分居之前,我的堂兄已经有了九个结婚,而又生了我堂侄子侄女十多个,这样就组成了拥有五十五口人的大家庭,祖父算是子孙满堂"亲见七代', "五世同堂"。我家已恢复山地七十多垧,川地二十多垧,先后建造十四孔石窑。因为人口众多,靠土地仍不能维持全家生活,所以开设了"三大作坊,即"染坊"、 "酒坊"、 "粉坊"。我出生时正是"三坊'兴旺,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因为有粉杂渣酒糠长年喂养大、中、小猪百条,冬季还喂养牛二三十头,也顾请长工四到五人,故周围数县也颇有名声。我的父辈非常勤劳,大伯父如艺做酒,二伯父如蓝采购,我父亲如芹务农兼做粉条喂猪,四叔父如蓉管家务,五叔父如竹染布,六叔如董父已是一位大专毕业的职员,曾任绥德360搜索 2020-04-25 </ref>
教育局绥德师范学校的职员。 ·我们这一帮小兄弟由于我六叔父在教育界做事之便,在他主持下,家 (二)我的家庭 。我们全村我记事有80多户全为蒲族。祖先由何而来,无确切的考证,传说是从[[山东]]迁来。唯一的依据是我们村立祖的第一代祖先的名字是蒲鲁齐。鲁齐是山东河北一代的古国名,蒲族又名河东氏,以为黄河之东而得名。当然先人们的传说也许因为与蒲松龄同族同藉为荣吧,这些无法考证,我也不欲沾其荣。鲁齐单传一代后生四孙,故我村有四个门头。我祖先为三门头六代单传,其名辈排列:蒲明淹、蒲士元、蒲继盛、蒲培滋和我祖父蒲铬沂。我的祖父蒲铭沂是清[[咸丰]]五年(注:1855年)出生,享年九十一岁,1949年10月去世。他的祖先遗产,土地有一百多垧(每垧三亩),石窑八孔。同治年代西北回族造反,我的曾祖父培滋在他四十多岁中年,抛下他近七十岁的老父亲,和一个遗孀和四个幼女及我祖父唯一的娇子。我的家乡是回族造反的前哨阵地,在动乱的年代里,我祖父的祖父将两个稍大的孙女,童养给婆家。[[中国]]封建社会早就是重男轻女,何况我们这个家女多男少,所以我祖父就是传种接代的唯一的命根子,我祖父只顾他的男孙子,我的曾祖母和两个小女因此失散,在一个夜晚,她抱着最小的女儿滚崖自尽,第二天我的祖父的祖父才埋掉了尸体,找回了我的三老姑,我一家七口人只剩下这样老幼三口人。而且我大老姑在动乱中,为回民俘虏,从此再没下落。我的祖父在童年动乱中也读过私塾,在我们全村里还算略有文墨的人。能背诵些"之乎者也"一类古书,但他说他没有开讲,文理不通。但他却能写一笔好字。我的[[祖父]]的祖父只照顾到他十三岁结婚后就与世长辞。我的祖母马氐比我祖父大四岁,又极为贤惠,祖父几乎又是他照顾长大。但我的祖父娇养成长,非常任性,有时还打骂我的祖母。我祖父青年时代好赌,缺少劳力。但我的祖父刚十七岁,就生下我的大伯父,而且生育较为稠密,我父辈兄弟六人和四个姑姑年龄相差只一两岁。我的祖父成人后好赌,加之满清末年粮税过重,子女年幼,祖遗土地大都典卖,造成我父辈们在极为贫困的苦难中[[成长]],多亏我的祖母贤惠,代我大伯拜求亲友,说服我祖父戒赌,我祖父也极有恒心,从而绝赌,率于耕田,但当时生活你仍很贫苦。我父亲常说当时过新年也是糠菜充饥。过年可称为"四不": "不做米馍,不做年糕,不割肉,不打白酒,"新年唯一的希望是祖父挥笔给别人写对联,别人酬送点米馍[[年糕]],算是他们欢度春节的美味糕点。这样的生活直至父辈们长大能劳动生产,才算逐步上升,但我的祖母正是在家庭刚刚上升的时代,只有五十多岁而病亡。我的父亲和姑姑们为此常常悲叹。可惜我们孙辈除了个别年长者,都没见到她。她还留下两个幼子两个幼女没有成婚而逝世。我的祖父是一位所谓好命运的老人,他生了六个儿子,四个[[女儿]],我们堂兄弟十四个,堂姐妹十一个。我们分居之前,我的堂兄已经有了九个结婚,而又生了我堂侄子侄女十多个,这样就组成了拥有五十五口人的大家庭,祖父算是子孙满堂"亲见七代', "五世同堂"。我家已恢复山地七十多垧,川地二十多垧,先后建造十四孔石窑。因为人口众多,靠土地仍不能维持全家[[生活]],所以开设了"三大作坊,即"染坊"、 "酒坊"、 "粉坊"。我出生时正是"三坊'兴旺,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因为有粉杂渣酒糠长年喂养大、中、小猪百条,冬季还喂养牛二三十头,也顾请长工四到五人,故周围数县也颇有名声。我的父辈非常勤劳,大伯父如艺做酒,二伯父如蓝采购,我父亲如芹务农兼做[[粉条]]喂猪,四叔父如蓉管家务,五叔父如竹染布,六叔如董父已是一位大专毕业的职员,曾任绥德教育局绥德师范学校的职员。 ·我们这一帮小兄弟由于我六叔父在教育界做事之便,在他主持下,家 里开办一个家庭 [[ 小学 ]] ,依私办公助维持。所以我们兄弟姐妹除政均和较大的姐姐外,所有十三个堂兄弟和几个小妹妹都在这个家庭小学上学,但小学毕业后也无力升学。我的大堂兄都送入别人的商店当学徒,我们稍小的七个因绥师开办有助学金,先后都考入绥师。我们堂兄弟依年龄排列;政均(家务劳动);政平(革干);政营、政敏、政成、政存、政统(均为商店学徒):政仁(革命烈士,解放战争中为敌人杀害)3政武(旧军人,后随军起义);政文(即我);政莱(原店员转我供销礼营业员);政兴(革命干部任省邮电局副局长);政洽(我军医后转业任宁夏银川市医院付书记院长等职);其他原商店店员在解放后亦大多参加了 [[ 革命 ]] 工作。我的亲哥哥政存及政成、政敏、政莱等即是。我们这个庞大的家庭,当然由于我祖父及严的封建家长统治而维持着,我的父辈们对子女也是严父的传统,他们很少单独那托爱他们的子女,所以我们从小只能享受母亲的慈爱。唯我的六叔父对我们的学习 [[ 教育 ]] 比较关心,也曾对我们做家庭考试,我在家庭考试中两次受奖,一次我回初级小学提前晋升高小,奖给我两元银洋;二次是考算术语文成绩优异,奖给二十个大铜板。对我有鼓励也使我产生了骄傲情绪。大家庭家规很严,由于父亲们的地位不同自然形成家庭不同的等级。全家都吃"大锅饭",衣着用品稳定,每年按人丁供应一份。除家常便饭外很少买另个糖果之类。但因父亲在家庭地位不同,孩子们明明暗暗吃穿有所不同,自然也存在着 [[ 社会 ]] 上的势利看法,由于我父亲老实软弱,我母亲和我们兄妹对大家庭受气的体会最为深刻。祖父和我父辈管教孩子极严,几乎高声喧哗争吵打架便要挨打挨骂,我们的办法是背着大人们的"非法"玩乐,如游泳之类活动,约好绝对保密,也养成了我们兄弟的 [[ 组织 ]] 性纪律性。我唯一的希望是在暑寒假到外祖父家享受无法五天的自由??的父辈非常勤劳,对生活品行要求极严,对子女要求更严,所以我们五十多口人丁还没有一个染有嗜好的败家子。我家由于开设"三坊"生意,所以近百里的顾客闻,闲人往来极多,土地革命时红白双方人员都曾来我家停留活动,甚至社会上三教九流也来停留午宿,所以社会上的好坏人都对我家有所赞赏,我家对采客也分上中下给予不同的招待。由于庞大的家庭开支,生意逐年衰退,父辈们不和的争吵,祖父年迈已失对他的尊重,1934(1933?)年初冬,不得不分居,我的小家分得山川地十二垧和三孔石窑的一个小院,全家有父母哥哥我和两个 [[ 妹妹 ]] ,我哥前妻已病故,我们兄弟两都已成人,还是两个'光棍",父亲已经五十多岁,缺乏牲畜, "三坊"停业,而分家前为维持大家庭欠债累累,我家分债款二百多元银元。我哥做店员收入极微,家境突感贫困,父亲经常愁眉苦脸,幸好在我 [[ 母亲 ]] 的争吵中,原大家庭拨给我兄结婚的一点结婚的经费(其他几家都已结过一至三个媳妇),次年正月才结婚了我的嫂子。分居后"三坊"停业,往来顾客闲人中断,一切家规废除,旧年元旦向祖父父亲按辈拜年;祖父生日也拜寿,母亲们和嫂子去娘家回采,都要再向长辈拜谢等再不单行,当时封建压力小了,但贫困的压力增大了。祖父临终前在六个儿家轮流食宿,衣着均有困难,对他老人家年迈糊涂所经受的晚年,使我向来不太爱,祖父的孙子也感痛惜。这样贫穷的家庭生活到1948年, [[ 绥德 ]] 家乡土改时,订为贫农。但我在参加革命后,自己依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自填为中农成分,直至 [[ 文化 ]] 大革命经过调查后才改为贫农成分。幸好我的哥哥政存由小店员升为采购跑外事,以身股分红颇能接济家庭生活,所以我从小入学到参加革命初期十四年无 [[ 工资 ]] ,不但没有接济家庭反而经常由兄嫂补贴,我的父母也是由他们一直侍奉到去世。他们支持我无顾虑的革命,我算是幸运者。==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t0916bj8et4|480|270|qq}}<center>蒲家硷女客代表讲话</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