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836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源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 [[ 气候学 ]] 系和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1946年,西南联大北迁,留下师范学院成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设有史地系;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 [[ 地理 ]] 系合并,成立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学部目前有专职教师112人,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其中二级教授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 [[ 教育部 ]] 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 [[ 社会科学 ]] 专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20余人。
==特色优势==
地理学部的地理学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B+,进入地理学科全国前20%。地理学部在地理学思想方法与地理学史、城镇化湖泊水环境效应、政治与边疆地理、高原湖泊及全球变化、山地环境与 [[ 自然灾害 ]] 、民族地理等6个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形成了地理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地理学部拥有地理科学 (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国家二类特色专业)、测绘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地理学一级学科 [[ 硕士 ]] 点、学科教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旅游管理等硕士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 [[ 自然地理学 ]] 、 [[ 人文地理学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平台建设==
地理学部现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省部级平台30余个。主要包括: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国家民委“ [[ 一带一路 ]]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云南省院士工作站、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理空间信息 [[ 工程技术 ]] 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 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实践训练基地、 [[ 云南省 ]] 教学名师工作室。
==科研成果==
近年来,地理学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约200余项,项目分属地理学、 [[ 民族学 ]] 、 [[ 经济学 ]] 、 [[ 生态学 ]] 、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其中近五年新增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5项,横向项目37项,新增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地理学部教师独著、第一作者、主编《中国民族地理》(为吴传钧主编《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的一卷)、国家级规划教材《地理科学导论》、《云南大百科全书》之《地理》卷、《中国自然资源通典》之《云南》卷等专著、教材等60余部,独立、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Nature Communications、《 [[ 光明日报 ]] (理论版)》、Water Research、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地理学报》、《测绘学报》、《遥感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 [[ 学术 ]] 论文500余篇。地理学部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国家行业标准和多份省政府咨询报告,承担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等工作。
==教学成果==
地理学部人员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多项奖励。主要包括: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省 [[ 自然科学 ]] 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教育科学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育科学二等奖等40余项科学研究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余项。
地理学部现已形成以地理科学为核心,以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旅游与规划为特色的“一体两翼”发展架构,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 [[ 社会 ]][[ 服务 ]] 的重要基地。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