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956
次編輯
變更
如歌的行板
,無編輯摘要
==乐曲介绍==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ref>[https://www.sohu.com/a/283038855_100008079 12首世界民谣,听一首歌就像去了一个地方],搜狐,2018-12-19</ref> ,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 , , 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 钢琴]] 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 感觉]] (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 凡尼亚坐在沙发上]] 》。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曲调。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与喜爱的作品之一。[[ 俄国]]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这一乐章时,曾为它流下[[ 眼泪]] ,只是因为它很感人。并说通过这一[[ 作品]] 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鲍恩和巴尔巴拉在《挚爱的朋友》一书中说:“《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正如亨德尔的《广板》一样,世人有时简直忘了作者还写过别的作品。”
==作者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 俄罗斯]] 浪漫乐派[[ 作曲家]] ,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 世界]] 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 情绪]] 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 精神]] 。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ref>[https://www.sohu.com/a/436967946_276648 史上最全管弦乐队知识介绍! ],搜狐,2020-12-08</ref> 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 歌剧]] ,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他的作品常被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 娱乐]] 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