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桂南采茶戏

增加 3,476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
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

2006年5月20日,桂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5。

==简介==

关于桂南采茶戏大致有以下一些记载:光绪九年(1884年)《平南县志》:“照路挑灯簇簇红,茶娘结队和茶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玉林县志》:“元宵以前,乡村中有装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田曲。”光绪二十三年版的《容县志》:“由元旦迄下弦止,各乡竟为狮鹿、采茶、鱼龙等戏诸戏尤以采茶为陋,俗法用乔妆男一女二,更唱迭和,从正月至腊月,渐月皆有茶歌。”等等。无论是光绪九年的“茶娘结队和茶公”,光绪二十三年的“竹马则唱采茶歌”,“乔妆男一女二,更唱迭和”还是咸丰九年的《采茶大例》和《茶插》的出现,都不具备“戏”的全部特征,还属于歌舞的范畴。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在清光绪年以后才逐步形成戏剧形态,从时间上看要晚于赣南采茶戏的“清初”成型期。

桂南采茶戏最初在明代时,其曲调比较简单,数量也不多,有3个曲牌,一是“十二月采茶”,二是“南昌小曲”,三是“四季莲花”。十二月采茶原是歌唱一年十二个月茶农活动的,经过发展成了开荒、点茶、采茶、炒茶等一整套曲牌歌舞。

南昌小曲包括了闹五更、五更叹、五更望月、五炷香等一套五更调。
四季莲花即四小景,包括到春来、大落花园、中落花园、小落花园等,以描写春夏秋冬四季花物为主的曲调和舞蹈。

后来,采茶与舞狮、舞龙分开后,仍然保留了舞狮、舞龙的打击乐,并和桂南八音结合起来,形成采茶戏的打击乐,如相思锣鼓、快冲头、慢冲头、小朝王等击乐曲牌至今还在大量使用。这是桂南采茶戏脱胎换骨的第一步。

==代表剧目==

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作品是20世纪20年代编排创作演出的,主要有《打杯舞》《剪红带》《借衣》《绿珠女》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了很多作品,如《刘三姐》《冯京与马凉》《抢亲》《夺印》《三里湾》《只争朝夕》《风口渡》《拦路》《接账》《苦甜担》《梁祝》《奇案姻缘》《三约湖心亭》《两亲家》《重上茶山》《放牛乐》《姻缘错》《桥》《甜郎辣姐》《桃花姐》《拆店》《乔迁新居》等。

2015年附近创造的桂南采茶戏作品有《清水塘边》《烦恼村官老犟妻》《门神下乡》《铁公鸡拔毛》《牛老板拜妻》《新所长追旧税》及一批采茶歌舞
70,961
次編輯

語言已從 中文(简体)‎ 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