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98
次編輯
變更
明史
,無編輯摘要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ref name="著">{{cite book |title = [ 《中国历代史学名著》|author=[[周佳荣]] |publisher=,[[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year=]1994 |ISBN=962-290-721-0 }}</ref>{{rp|138}} ,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编修过程==
===初修===
[[清朝]]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有修明史之议:该年四月十一日(癸亥),御史[[赵继鼎 (清朝)|赵继鼎]]上疏“奏请纂修《明史》,并博选文行鸿儒充总裁、纂修等官。”<ref>《清世祖实录》卷15</ref><ref>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ref>;五月,设馆修纂明史<ref name="著"/>{{rp|,138}} 页 ,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以[[詹霸]]、[[赖衮]]、[[伊图]]、[[宁完我]]、[[蒋赫德]]、[[刘清泰]]、[[李若琳]]、[[胡世安]]、[[高尔俨]]、[[陈具庆]]、[[朱之俊]]为副总裁。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但因为数次争论,中途多次停止<ref>顺治十二年二月朱之锡上疏,奏请广泛征集与购求明季档案文献和史书,“因天启、崇祯年间事实散佚,参考无凭,遂致停搁”(《朱之锡传》)</ref>,[[杨椿 (清)|杨椿]]回忆:“《明史》之初修也,在顺治二年,时……仿《通鉴》体仅成数帙。”<ref>杨椿:《孟邻堂文钞》,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刻本。</ref>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稳定,经济富裕,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康熙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成立明史编纂小组,以[[徐元文]]为监修,叶方霭、张玉书为总撰,加上“布衣”[[万斯同]]、[[范锡同]]等纂修《明史》。鸿儒修史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开馆不久,[[潘耒]]即上呈《请广秘府书籍以光文治疏》,请求悉访民间记载、奏议。[[徐元文]]上呈《请购明史遗书疏》,请求“征遗献”。[[朱彝尊]]上呈《史馆上总裁第一书》,指出“盖作史者,必先定其例,发其凡,而后一代之事可无批缪”。[[黄宗羲]]、[[朱彝尊]]、[[毛奇龄]]、[[张烈]]、[[陆陇其]]等人建议放弃设置《道学传》,只立《儒林传》。康熙二十二年左右,明史稿〈本纪〉和〈列传〉基本完成,[[汤斌]]撰《太祖本纪》,[[徐嘉炎]]撰《惠帝本纪》,朱彝尊撰《成祖本纪》,潘耒撰《食货志》,[[陆葇]]撰《选举志》,[[王源 (清朝)|王源]]撰《兵志》,[[姜辰英]]撰《刑法志》,[[尤侗]]撰《艺文志》等。康熙二十三年史馆拟定《明史》修纂的纲领性文件《修史条议》六十一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八日,万斯同因长期劳累,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是年二月冬[[熊赐履]]进呈《明史》稿416卷,但“上览之不悦,命交内阁细看”。
===三修===
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又开馆三修《明史》,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徐元梦]]、[[张廷玉]]、[[朱轼]]等为总裁,[[孙嘉淦]]、[[乔世臣]]、[[汪由敦]]、[[杨椿]]等二十五人为纂修,第三度重修《明史》,但开馆不久,人员又迁转流失<ref>杨椿《孟邻堂集·上明史馆总裁书》</ref>,纂修官“它任四出,留馆者数人而已”<ref>卷二,《上〈明史〉馆总裁书》</ref>,致力其事者仅杨椿、汪由敦、吴麟等人,以致未有一卷史稿进呈。史馆因修《清世祖实录》而止<ref name="著"/>{{rp|138}} 。
雍正五年冬,张廷玉命纂修官杨椿、汪由敦协力完成《明史》纂修任务,雍正六年正月,杨椿负责永乐至正德九朝列传,胡宗绪负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十二朝本纪由汪由敦与吴麟负责,至七月,杨椿「九朝列传」已经清誊[[校对|校]]毕缴付史馆<ref>卷二,《上〈明史〉馆总裁书》</ref>。[[郑江]]撰《明史稿》二十四卷,[[梅瑴成]]与修《天文志》、《历志》<ref>卢仙文、江晓原。《中国科技史料》1999年01期。《略论清代学者对古代历法的整理研究》:“梅瑴成自1712年被康熙召入蒙养斋后,先后主编《数理精蕴》、《历象考成》,又预修明史,俨然以官方曆算家身份出现。观其《明史曆志论》、《明大统历论》、《明史回回曆论》、《明史天文志论》等简短论述,与《明史》所载完全一样(注:分别见《梅氏丛书辑要》卷六十二《操缦卮言》、《明史·天文志》、《明史·曆志》。)。所以笔者认为,《明史·天文志》、《明史·曆志》最后定稿,极可能出自梅瑴成之手。”</ref>。
===付梓===
清廷虽下令开馆编修《明史》,但是明史馆一向结构鬆散,一般官员多为七品官,虽地位清高,但俸禄不多,因此常有开脱出缺的情况发生,编修人员也不一定每天到史馆报到,亦常因其它“外务”而中断,清廷对此并不严加管控,只视为新朝笼络中原士人之举。<ref>毛奇龄在《西河合集·史馆兴辍录》称:“自上开制科,以予辈五十人充《明史》馆官,而数年之间,即有告归者,有死者,有充试差者,有出使外国者,有作督学院使者,且有破格内生中堂并外转藩臬及州府者。自康熙己未至辛未,在馆者不过一二人。馀或升侍郎,或转阁学,或改通政使,全不与史事,而旧同馆官亦俱阑散。向之争进者,今亦告退。不惟史不得成,即史馆亦枵然无或至者。在五十人,多处士难进易退,且又老迈,十余年间,不禄者已三十人矣。第不知同馆多人,并不限数,何以一任其兴辍若此!”</ref>顺治九年(1652年)[[傅维鳞]]曾描述当时“事既简静,偃息多闲”“悲岁月之流迈”“止类编实录”“所纂不过二十余年,止类编实录,不旁采,工无庸多”<ref>《叙传二》</ref>。
〈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字数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列建文帝,但不列兴宗(建文帝之父[[朱标]])、睿宗(嘉靖帝之父[[朱右杬]]),[[钱大昕]]称:“其例有创前史所未有者。如《英宗实录》附景泰七年事,称郕戾王,而削其庙号,此当时史臣曲笔。今分英宗为前后两纪,而列景帝纪于中,斟酌最为尽善。”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CCCCCC"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汤斌]]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任《明史》总裁,编有《天文志》、《五行志》和《曆志》。《明史·食货志》共六卷,由[[潘耒]]据[[王原]]《明食货志》撰成,“将明代《实录》通纂一过,凡片言只字,有关食货者,悉行节出,琐细庞杂,不厌其详”,后来潘耒因事被黜,再由王鸿绪加以删削。《艺文志》四卷由[[黄虞稷]]撰写,依经、史、子、集排述。《地理志》有七卷,是篇幅最大者,详述两京十三省的沿革。《河渠志》共六卷,[[黄河]]占两卷,介绍全国水文治理和水利利用状况。《兵志》介绍明代军事制度,共四卷。第三卷「边防、海防、民壮、土兵」,介绍明朝九边。《刑法志》共三卷,出自[[姜辰英]]之手,介绍明代法律。第三卷介绍[[廷杖]]和[[锦衣卫]]诏狱。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CCCCCC"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从结构上明史采纳了从《[[史记]]》开始流传下来的纪传体结构,一共分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和表13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论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史书。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CCCCCC"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 !!卷册 !! 目录 !! 内容
〈列传〉共二百二十卷,占全书三分之二,可略分为「类传」和「专传」两大类。有重複事蹟者,则举一人立传,他人在后各附一小传,如《孙承宗传》中记[[柳河之役]],只注「语在马世龙传中」;《刘岜传》弹核[[刘瑾]],后附十余人小传。类传包括《后妃》、《诸王》、《公主》、《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隐逸》、《方伎》、《外戚》、《列女》、《宦官》、《阉党》、《佞幸》、《奸臣》、《流贼》、《土司》、《外国》、《西域》等,〈列女传〉共三卷,记载二百八十七位忠孝、节烈妇女,大量取自[[王鸿绪]]编纂的《横云山人明史列传稿》。由于《明史》一再强调纲常名教,因此在〈忠义传〉、〈孝义传〉、〈列女传〉等目罗列近二千人。列传中专列〈阉党传〉、〈流贼传〉和〈土司传〉三目为明朝一代专有议题,《阉党传》列四十六人,属于[[刘瑾]]党者有七人,其馀皆[[魏忠贤]]党。〈流贼传〉称李自成、张献忠等为流贼,为统治者总结经验:“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陆以湉]]在其《冷庐杂识》称:“阉党、佞幸、奸臣列于宦官之后流贼之前,其嫉之也深,而贬之也至矣。”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CCCCCC"
!scope="col" width="45"|卷 !!scope="col" width="80"|目 !! 内容
《明史》部分内容有“偏颇”之处,例如抗倭名将[[张经 (尚书)|张经]]之冤死,《明史》归罪于内阁首辅[[严嵩]],称“(严)嵩皆有力焉。”<ref>《明史》卷308《严嵩传》</ref>,“时人多为其称冤”。但据时人[[王世贞]]指出,张经之死与事实上与[[徐阶]]的挑拨有很大关系。<ref>[[王世贞]]指出,徐阶家在松江华亭,“而是时倭事起,上以所蹂躏多(徐)阶乡,而(徐)阶又晓畅军事,以故数以询问(徐阶)……江南督臣张经素贵而汰,然老将能持重,守便宜,不轻与贼斗。而恶之者谓(张)经家在闽,故近贼,不欲击以市恩。而(徐)阶信之,数龁于上。其后(张)经破贼,卒不免于死。前后督臣杨宜、周珫斥,抚臣彭黯、屠大山、李天宠逮,(徐)阶有力焉。”。(《献征录》卷16《大学士徐公阶传》)</ref>
《明史》成于众人之手,编修时间过长,被[[魏源 (清)|魏源]]批评其列传繁冗,认为「可删去十分之三」,而且指出「食货、兵政诸志随文钞录,全不贯串」,并否定此书出自万斯同之手<ref>魏源,{{ 〈}} 书明史稿一{{ 〉}} ,《古微堂外集》</ref>。
清人[[赵翼]](1727—1814)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后几部史书中体例严谨的一部,在《论诸朝正史之优劣》曾说:“近代诸史,自[[欧阳修|欧阳公]]《[[新五代史|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又称明史特点有三:“修于康熙时,去前朝未远,见闻尚接,故事迹原委多得其真”“经数十年参考订正,或增或删,或离或合,故事益详而文益简”“是非久而后定,执笔者无所徇隐于其间,益可征信”。
==错误==
有学者指出《明史》有《哈烈》、《黑娄》二传,事实上都是指[[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Herat),这个失误是受了哈烈、黑娄在《明实录》中并存的影响,又将统治者沙哈鲁当作地名<ref>{{Cite web |url=[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jpwz/lszgs/122602.shtml |title= 《明史·西域传》黑娄考 |access-date=] 2015-05-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08041906/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jpwz/lszgs/122602.shtml |archive-date=2018-03-08 |dead-url=yes }}</ref>。
《明史》卷二六五《施邦曜传》记海盗[[刘香]]的下场为“就擒”,卷260《熊文灿传》又记其“势蹙,自焚溺死”。[[曹甫]]之被杀,《洪钟传》记其为[[廖麻子]]所杀,《林俊传》则记其为指挥[[李荫]]所擒杀。《食货志》说正德时有[[皇庄]]三百余处,今查《明经世文编》[[夏言]]的奏疏,很明显是三十余处之误。《明史·谢肇制传》中讲[[谢肇制]]是万历三十年的进士,事实是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年并没有科举考试。《卓敬传》记[[姚广孝]]与[[卓敬]]有隙,广孝进言劝成祖杀之,无其事<ref>柴德赓:《史籍举要》</ref>。
=== 来源 ===
*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
* [[方苞]]:《望溪文集》卷一二《万季野墓表》
*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哈佛燕京学社]],1933
* 黄云眉:《明史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79
==外部链接==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lianshu.htm 《明史》全文(简体)]
*[http://www.sidneyluo.net/a/a24/a24.htm 《明史》全文(繁体)]
== 参见 ==
* [[明朝历史]]
* [[明史人物列表]]
* [[谈迁]]《[[国榷]]》
* [[毛奇龄]]《[[后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