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

增加 1,079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类 增加图片
[[File:明史1.jpg|缩略图|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ref>[《中国历代史学名著》[[周佳荣]]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4 ISBN=962-290-721-0 </ref>,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初修===
[[清朝]]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有修明史之议:该年四月十一日(癸亥),御史[[赵继鼎 (清朝)|赵继鼎]]上疏“奏请纂修《明史》,并博选文行鸿儒充总裁、纂修等官。”<ref>《清世祖实录》卷15</ref><ref>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ref>;五月,设馆修纂明史,138页,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以[[詹霸]]、[[赖衮]]、[[伊图]]、[[宁完我]]、[[蒋赫德]]、[[刘清泰]]、[[李若琳]]、[[胡世安]]、[[高尔俨]]、[[陈具庆]]、[[朱之俊]]为副总裁。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File:明史2.jpg|缩略图|左|明史: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因为数次争论,中途多次停止<ref>顺治十二年二月朱之锡上疏,奏请广泛征集与购求明季档案文献和史书,“因天启、崇祯年间事实散佚,参考无凭,遂致停搁”(《朱之锡传》)</ref>,[[杨椿 (清)|杨椿]]回忆:“《明史》之初修也,在顺治二年,时……仿《通鉴》体仅成数帙。”<ref>杨椿:《孟邻堂文钞》,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刻本。</ref>
 
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稳定,经济富裕,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康熙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成立明史编纂小组,以[[徐元文]]为监修,叶方霭、张玉书为总撰,加上“布衣”[[万斯同]]、[[范锡同]]等纂修《明史》。鸿儒修史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开馆不久,[[潘耒]]即上呈《请广秘府书籍以光文治疏》,请求悉访民间记载、奏议。[[徐元文]]上呈《请购明史遗书疏》,请求“征遗献”。[[朱彝尊]]上呈《史馆上总裁第一书》,指出“盖作史者,必先定其例,发其凡,而后一代之事可无批缪”。[[黄宗羲]]、[[朱彝尊]]、[[毛奇龄]]、[[张烈]]、[[陆陇其]]等人建议放弃设置《道学传》,只立《儒林传》。
[[File:纪晓岚1.jpg|缩略图|纪晓岚: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
但因为数次争论,中途多次停止<ref>顺治十二年二月朱之锡上疏,奏请广泛征集与购求明季档案文献和史书,“因天启、崇祯年间事实散佚,参考无凭,遂致停搁”(《朱之锡传》)</ref>,[[杨椿 (清)|杨椿]]回忆:“《明史》之初修也,在顺治二年,时……仿《通鉴》体仅成数帙。”<ref>杨椿:《孟邻堂文钞》,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刻本。</ref>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稳定,经济富裕,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康熙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成立明史编纂小组,以[[徐元文]]为监修,叶方霭、张玉书为总撰,加上“布衣”[[万斯同]]、[[范锡同]]等纂修《明史》。鸿儒修史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开馆不久,[[潘耒]]即上呈《请广秘府书籍以光文治疏》,请求悉访民间记载、奏议。[[徐元文]]上呈《请购明史遗书疏》,请求“征遗献”。[[朱彝尊]]上呈《史馆上总裁第一书》,指出“盖作史者,必先定其例,发其凡,而后一代之事可无批缪”。[[黄宗羲]]、[[朱彝尊]]、[[毛奇龄]]、[[张烈]]、[[陆陇其]]等人建议放弃设置《道学传》,只立《儒林传》。 康熙二十二年左右,明史稿〈本纪〉和〈列传〉基本完成,[[汤斌]]撰《太祖本纪》,[[徐嘉炎]]撰《惠帝本纪》,朱彝尊撰《成祖本纪》,潘耒撰《食货志》,[[陆葇]]撰《选举志》,[[王源 (清朝)|王源]]撰《兵志》,[[姜辰英]]撰《刑法志》,[[尤侗]]撰《艺文志》等。康熙二十三年史馆拟定《明史》修纂的纲领性文件《修史条议》六十一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八日,万斯同因长期劳累,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是年二月冬[[熊赐履]]进呈《明史》稿416卷,但“上览之不悦,命交内阁细看”。
===再修===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王鸿绪卷入党争,以原官解任回籍续修《明史》,“搜残补缺,荟萃其全”,<ref>王鸿绪:《进呈列传表》</ref>康熙五十二年,〈列传〉史稿的修订基本告竣,鸿绪又请宿儒[[李因笃]]协助审核,当时李因笃“老病在床褥,令二人捧稿,朗诵于枕侧。先生李因笃呼曰:‘改’。即加窜易涂抹,半载而毕功。”<ref>[[李富孙]]《鹤征录》卷一</ref>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王鸿绪命其子图炜赍呈明史列传稿205卷,交[[明史馆]]收藏,志、纪、表未具,次年,鸿绪奉旨回京,御纂《诗经传说汇纂》,充《省方盛典》承修总裁官;公务之馀,又取《明史》初稿之志、表和本纪,略作删改,“或笔削乎旧文,或补缀其未备,或就正于明季之老儒,或咨访于当代之博雅”,继续纂修全稿,改旧志《河渠》、《食货》、《艺文》、《地理》,又改《大臣表上》为《宰辅表》,《大臣表》中、下为《七卿表》,删去《功臣》、《戚臣》、《宦幸》表。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七日,王鸿绪进呈明史稿310卷,体例均备,七月十八日内阁将之交明史馆收藏。<ref>王氏《横云山人集·雍正元年进呈明史稿疏》称:“计自简任总裁,阅历四十二年。或笔削乎旧文,或补缀其未备,或就正于明季之老儒,或资访于当代之博雅。要以恪遵敕旨,务出至公,不敢无据而作。今合纪、志、表、传共三百零十卷,谨录呈御览。”</ref>   不久,王鸿绪将明史稿刻为己作,此即《横云山人明史稿》,不具万斯同之名。是年八月十五日,王鸿绪即卒于京邸。张廷玉认为:“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密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ref>卷二,《恭进敕修〈明史〉表》</ref>。
===三修===
清廷虽下令开馆编修《明史》,但是明史馆一向结构鬆散,一般官员多为七品官,虽地位清高,但俸禄不多,因此常有开脱出缺的情况发生,编修人员也不一定每天到史馆报到,亦常因其它“外务”而中断,清廷对此并不严加管控,只视为新朝笼络中原士人之举。<ref>毛奇龄在《西河合集·史馆兴辍录》称:“自上开制科,以予辈五十人充《明史》馆官,而数年之间,即有告归者,有死者,有充试差者,有出使外国者,有作督学院使者,且有破格内生中堂并外转藩臬及州府者。自康熙己未至辛未,在馆者不过一二人。馀或升侍郎,或转阁学,或改通政使,全不与史事,而旧同馆官亦俱阑散。向之争进者,今亦告退。不惟史不得成,即史馆亦枵然无或至者。在五十人,多处士难进易退,且又老迈,十余年间,不禄者已三十人矣。第不知同馆多人,并不限数,何以一任其兴辍若此!”</ref>顺治九年(1652年)[[傅维鳞]]曾描述当时“事既简静,偃息多闲”“悲岁月之流迈”“止类编实录”“所纂不过二十余年,止类编实录,不旁采,工无庸多”<ref>《叙传二》</ref>。
康熙帝亲政后,政局尚未稳定,他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三藩之乱]]平定后,目标又转至河务与漕运,对于《明史》的修撰仍非首要迫切。《明史》初稿大部份成于[[万斯同]]之手,所有史官撰写的初稿都送他复审,均无一差错。<ref>全祖望《鲒蜻亭集》卷二八《万贞文先生传》:“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日:'取某书某卷某叶,有某事当补人;取某书某卷某叶,某事当[[校对|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ref>万斯同为《明史》可谓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晚年双眼已盲,在[[钱名世]]协助下,弹精竭虑地修改史稿,<ref>[[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九:“初修明史之时,徐东海延万季野至京师主其事。时万老矣,两目尽废,而胸中罗全史,信口衍说,贯串成章。时钱亮工尚未达,亦东海门下士,才思敏捷,授而籍之。钱昼则徵逐友朋,夕则晋接津要,夜半始归静室中。季野踞高足床上坐,钱就坑几前执笔,随问随答,如瓶泻水。钱据纸疾书,笔不停缀,十行并下。而其间受託请移衮钺,乘机损益点窜,诸史官之传纪,略无罅漏。”</ref>   有时因考证一事,往往“集书盈尺者四五或八九不止。”,<ref>《孟邻堂集〉卷二《再上明鑑纲目馆总裁书》</ref>诚所谓“修故国之史以报故国,愿成一代之史以报先朝”。[[钱大昕]]说:“乾隆初,大学士张公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公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万斯同)手。”<ref>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万斯同传》</ref>
清朝经学家[[杨椿 (清)|杨椿]]有言:“《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宏肃,远在宋、元诸史上。”
===志===
[[汤斌]]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任《明史》总裁,编有《天文志》、《五行志》和《曆志》。《明史·食货志》共六卷,由[[潘耒]]据[[王原]]《明食货志》撰成,“将明代《实录》通纂一过,凡片言只字,有关食货者,悉行节出,琐细庞杂,不厌其详”,后来潘耒因事被黜,再由王鸿绪加以删削。   《艺文志》四卷由[[黄虞稷]]撰写,依经、史、子、集排述。《地理志》有七卷,是篇幅最大者,详述两京十三省的沿革。《河渠志》共六卷,[[黄河]]占两卷,介绍全国水文治理和水利利用状况。《兵志》介绍明代军事制度,共四卷。第三卷「边防、海防、民壮、土兵」,介绍明朝九边。   《刑法志》共三卷,出自[[姜辰英]]之手,介绍明代法律。第三卷介绍[[廷杖]]和[[锦衣卫]]诏狱。
{| class=
===列传===
〈列传〉共二百二十卷,占全书三分之二,可略分为「类传」和「专传」两大类。有重複事蹟者,则举一人立传,他人在后各附一小传,如《孙承宗传》中记[[柳河之役]],只注「语在马世龙传中」;《刘岜传》弹核[[刘瑾]],后附十余人小传。类传包括《后妃》、《诸王》、《公主》、《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隐逸》、《方伎》、《外戚》、《列女》、《宦官》、《阉党》、《佞幸》、《奸臣》、《流贼》、《土司》、《外国》、《西域》等,〈列女传〉共三卷,记载二百八十七位忠孝、节烈妇女,大量取自[[王鸿绪]]编纂的《横云山人明史列传稿》。   由于《明史》一再强调纲常名教,因此在〈忠义传〉、〈孝义传〉、〈列女传〉等目罗列近二千人。   列传中专列〈阉党传〉、〈流贼传〉和〈土司传〉三目为明朝一代专有议题,《阉党传》列四十六人,属于[[刘瑾]]党者有七人,其馀皆[[魏忠贤]]党。〈流贼传〉称李自成、张献忠等为流贼,为统治者总结经验:“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陆以湉]]在其《冷庐杂识》称:“阉党、佞幸、奸臣列于宦官之后流贼之前,其嫉之也深,而贬之也至矣。”
{| class=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室主任[[刘庭华]]指出修撰时间与史著质量成正比,时间越长,质量往往越高。反之,仓促草率成书,舛误陋劣必多,并称时间是史著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亦指出《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同时亦拿《明史》跟《[[元史]]》和《[[晋书]]》作对比,指出《元史》在政治压力下草成,因此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而《晋书》同样错误百出,内容中鬼神妖异因果报应之说甚多,亦指出书中多有史事失实、疏漏,前后矛盾之处<ref>刘庭华《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北京日报》,2007-04-02</ref>。
《[[剑桥中国史]]》评价道:「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为编纂得最 仔细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书之一。正史编纂者可以得到的许多资料如今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显,正史对明朝历史所作的解释,是根据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学正统观念。在这方面某种偏见是可以预料的。凡是涉及晚明时期明帝国与满洲和蒙古的关系的题目,其论述必然是偏颇的。   不过,作为一种资料,这部官修史书最严重的不利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资料儘管有所遗失,许多仍然存在。就此而论,值得在这裡指出,清代文字狱中禁止的大多数作品一直被保存下来,而大多数遗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许多国家看到的现象的又一种说明。一本被列入禁书名单的书,被认为有特殊价值,从而被小心地保存下来。禁令实际上是最有效的广告形式。」<ref>[英]崔瑞德&[美]牟复礼《1368-1644年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ref>
==错误==
==后续==
至于《明史》所不及见者,可参考《[[明实录]]》、[[夏燮]]《[[明通鑑]]》、[[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谈迁]]《[[国榷]]》、[[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张岱 (明)|张岱]]《[[石匮书]]》及《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温睿临]]《[[南疆逸史]]》、[[徐鼒]]《[[小腆纪年]]》、《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查继佐]]《[[罪惟录]]》、[[刘湘客]]《[[行在阳秋]]》、[[蒋臣]]《[[桐变日录]]》、[[瞿昌文]]《[[粤行纪事]]》、[[全祖望]]《[[鲒埼亭集]]》等。   又如[[焦竑]]的《[[国朝献徵录]]》,受到万斯同的高度评价:“搜采最广,自大臣以至郡邑吏,莫不有传。……可备国史之采择者,惟此而已。”<ref>万斯同《石园文集》卷七《与范笔山书》</ref>乾隆年间,以[[于敏中]]、[[钱汝为]]等主编《[[明史考证]]》,多据《国朝献徵录》参校《明史》,但未刊行。光绪年间,[[王颂蔚]]得见《明史考证》残本,再整理成《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
== 参考文献 ==
*[http://www.sidneyluo.net/a/a24/a24.htm 《明史》全文(繁体)]
=== 参见 ===
* [[明朝历史]]
* [[明史人物列表]]
*[[纪传体]]
*[[二十四史]]
 
[[category:明朝历史研究]]
[[category:历史体裁]]
135,0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