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郭的骨灰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影响及评价==
[[File:Guomoruo.JPG|thumb|220px|郭沫若紀念塑像]]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學方面,被官方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列為「魯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ref>[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5/c_125442032.htm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中的“鲁郭茅巴老曹”由来] {{Wayback|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5/c_125442032.htm |date=20170419002657 }}</ref>;在史學方面,被列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ref>[http://zgsxs.net.cn/news_more.asp?lm2=137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ref>。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ref>{{cite book|url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1440/6937/92316.html|title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author =吴东平|date =2006-03-01|language =zh-hans|publisher =湖北人民出版社|deadurl =yes|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425052416/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1440/6937/92316.html|archivedate =2006年4月25日|df =}}</ref>;[[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ref>{{cite journal |url =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7003 |title = 粪土当年郭沫若 |author = [[沙叶新]] |year = 2004年 |language = zh-hans |journal = 《[[凤凰周刊]]》 |issue = 第20期 |quote = 青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曾和田汉仿照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的塑像合拍一照,自比歌德和席勒。恩格斯说:『歌德有时候是非常伟大的,有时候是渺小的;他有时候是反抗的、嘲笑的、蔑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候是谨小慎微的、事事知足的、胸襟狭隘的小市民。』郭沫若这个中国的歌德庶几近之。}}</ref>。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ref>{{cite journal|url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3524|title =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author =温儒敏|language =zh-hans|journal =《[[中国文化研究]]》|volume =2001年春之卷|quote =社会上对郭沫若其人其诗也的确存在某些误解或苛求,也会影响到“非专业阅读”的评价,对郭沫若的评价也就不高。就文学接受而言,无论专业非专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不好轻易评判其高下。然而当今许多专家的研究论文或大学的讲台对郭沫若甚表称许,而一般读者,甚至就是听课的青年学生,却对郭评价偏低,或者不感兴趣。这就形成“两极阅读现象”,值得正视和思索。}}{{Dead link|date=2018年6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who|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对他的批判<ref>1982年[[宋美龄]]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相对言之,[[中华民国]]开国以来,除[[袁世凯]]之卑鄙觊觎野心失败外,纵军阀时代,亦莫敢窜改国号,中华民国自[[国民政府]]执政以来,始终以国父主义及爱国精神为基据,从未狮亵谀外,如将彼等巨像高悬全国,灵爽式凭,捧为所宗者,今天有正义感之[[犹太人]]尚唾弃其同宗之[[马克思|马克斯]],乃共党竟奉之为神明,并以[[马列主义]]为我[[中华民族]]之训练,此正如郭沫若宣称‘[[斯大林|斯太林]]是我爸爸’,实无耻之尤,足令人作三日呕。”</ref>),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ref>{{cite book |title = 台湾的主张 |author = 李登辉 |date = 1988年6月11日 |language =zh-hant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s = |ISBN = 9789573237242 |quote = 虽然我自幼接受日本教育,受过日本文化的熏陶,但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也曾多所涉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风起云涌的现代思潮,更对我有很深的影响。……而郭沫若以考古及历史研究的角度,批判封建制度之害,更鼓励了许多年轻人,起而改革。他的《十批判书》与《青铜时代》等书,借着对先秦人物与思想的评论,如推崇早期儒家孔孟的重视民本思想,贬斥韩非的「法术」、「君主本位」,和秦始皇的「极权主义」等,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中国只有摆脱传统的束缚,才有发展的希望。……就此一角度而言,今天台湾所缔造的成就,也可以说是当年这些改革思潮具体实践的成果。}}</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