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
次編輯
變更
辟才胡同
,创建页面,内容为“'''辟才胡同'''从北京西单商场往北走不远,就会看到一条东西走向的宽约40多米的街道。这条大街从西单北大街一直向西延伸…”
'''辟才胡同'''从北京西单商场往北走不远,就会看到一条东西走向的宽约40多米的街道。这条大街从西单北大街一直向西延伸到太平桥大街。未扩建前它只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胡同---辟才胡同。在辟才胡同之前,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劈柴胡同。1905年5月16日,天津人臧佑宸在这一带开办了一所学校,才正式将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辟才胡同行政区类别北京市西城区,其他名称劈柴胡同
目录
1劈柴厂
2疑似出生地
3改名辟才
4名人汇聚
5齐白石故居
6另一传说
折叠编辑本段劈柴厂
谁最早在劈柴胡同居住,已经无法查考。明朝大将徐达进京后,
把原来元大都的内城往南改迁了一些,这一带的人口才骤然增多。
据说,一位靠打柴为生的张姓人家也搬到了这里。张家人每天出门打柴,然后劈成劈柴去卖,夫妻俩,再加上三个孩子,不是很富有,日子倒也说得过去。据说大儿子张大很有经济头脑,长大后,便开了一个劈柴厂,经营有道,慢慢地张家富裕起来,盖起了几座大房子,俨然成了大户人家。
看到张家靠劈柴也能富裕起来,这一带的人很快都做起了劈柴生意。随后迁来的人越来越多,劈柴市场越来越红火。
后来张家的劈柴厂遭了火灾,衰败下去,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一带的劈柴生意。劈柴胡同南面不远处有一条胡同名叫大木仓胡同,
据说是经营木材的地方。到明朝洪武后期,都城大体改造完毕,把这一带划归为阜财坊,到清朝划归镶红旗,改称劈柴胡同。
整个明代直至清朝中期,劈柴胡同都是贫穷的劈柴人聚居的地区,很少有地位高的官宦之家。不过因为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北劈柴(辟才)胡同,据此有专家推测,慈禧太后出生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相传很久之前,这条胡同西头有家大院,两位被奸臣所害的大官将财产藏于此,派人看管,等后人长大后再将财产平分,并因此取名劈柴胡同(劈柴与劈财谐音)。这种说法似乎不可信。
折叠编辑本段疑似出生地
慈禧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三代为官的官宦世家。
慈禧照片
慈禧照片
慈禧的曾祖父名吉郎阿。字霭堂。乾隆时担任内阁中书。嘉庆六年(1801)升任六品中书。因表现突出,九年(1804)奉命进入军机处任军机章京。军机章京是接触中央机要的重要官职。吉郎阿担任此职,说明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后来调任从五品的户部银库员外郎(副局级),这是管理银库的要职。吉郎阿大约在嘉庆十九年(1814)左右,死在户部员外郎(副局级)任上。
慈禧的祖父名景瑞。嘉庆十八年(1813)升为刑部主事(略高于处级)。道光元年(1821)升任从五品的刑部员外郎(副局级)。道光十一年(1831)又升为正五品的刑部郎中(正局级)。后曾一度入狱,但很快获释。道光三十年(1850)退休。卒于咸丰六年(1856)至十一年(1861)之间,死时年近80岁。
慈禧的父亲名惠征。惠征,生于嘉庆十年(1805)。原是镶蓝旗满洲人,后来改隶镶黄旗。监生出身。道光八年(1828)为笔帖式。十四年(1834)升为二等笔帖式。笔帖式是满文书官的称谓,是部院等衙门的低级官员,做些抄写和拟稿的工作,相当于后来的文书。十九年(1839)升为八品笔帖式。后来连续升迁为正六品的吏部主事(略高于处级)、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副局级)、正五品的吏部郎中(正局级)。二十九年(1849)外升为山西归绥道,任正四品的道员(略高于正局级)。道员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是非正式官称,公文直接以区域名为官名,习惯遂成为定制,习称为某某道。道员除由知府升补外,也有由京察一等的郎中、御史、编修而升得的。惠征就是由京察一等的郎中而外升为山西归绥道的。咸丰二年(1852)二月又调任富庶的安徽徽宁池太广道。三年三月因逃避太平军的追击而被撤职罢官。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病死在江苏镇江,终年49岁。
综上,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任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副局级),祖父景瑞任正五品的刑部郎中(正局级),父亲惠征任正四品的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略高于正局级)。他们担任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局级干部,也算是中高级干部了。慈禧的前三代是清朝的中高级官员,家庭生活是很好的。景瑞虽曾一度入狱,但很快就被释放,又官复原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家庭生活。惠征被罢官是在慈禧入宫当贵人一年多之后。因此,对慈禧一家的生活也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惠征虽然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为官,但慈禧的家庭长期住在北京,即慈禧的籍贯是北京。
慈禧的祖籍,正史有明确记载。《清史稿》记道:"孝钦显皇后(慈禧),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玉牒》记道:"兰贵人那拉氏,道员惠征之女。"《清列朝后妃传稿》(下)记道:"文宗(咸丰帝)孝钦显皇后(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实录》咸丰十一年十二月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父惠征,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此书还明确记载,慈禧的母亲为富察氏,封一品夫人。慈禧兄妹四人,慈禧为大姐,妹妹其次,大弟照祥,二弟桂祥。这些正史记载,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慈禧是满族人,是叶赫那拉氏,其家族长期居住在北京。
此外,还有如下证据。
第一,发现了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清朝自顺治帝始,在满、蒙、汉八旗中,每三年挑选一次秀女。参与选秀的女孩自14岁至16岁。选中者或成为皇帝的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养吉斋丛录》记载:"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留者,谓之撂牌子。"这"每班五人",写在一个单子上,谓之"排单"。所谓"排单",是皇帝挑选秀女时依据的自然情况的底单。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慈禧选秀女的"排单",但是学者发现了咸丰五年(1855)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慈禧之妹嫁给了醇郡王奕譞,他们的儿子是光绪皇帝。这个"排单"明确记载:慈禧之妹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氏,父亲名惠征。惠征的最高官职做到正四品道员。根据这个"排单",可以认定慈禧的娘家,在咸丰五年之前,居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劈柴(辟才)胡同。因此,北京应该是慈禧的出生地。
第二,认定了慈禧之父当时在北京为官。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此时,慈禧的父亲惠征正在北京。档案记载,惠征道光八年(1828)为笔帖式。十四年(1834)升为二等笔帖式。十九年(1839)升为八品笔帖式。这个时期,惠征没有离开北京,其家肯定在北京。为此,慈禧也只能出生在北京。
第三,判明了慈禧之母当时也住在北京。档案记载,慈禧的外祖父惠显,当时在山西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任副都统。归化城距离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慈禧之母富察氏不可能到苦寒的塞外之地去生产。因此,她也只能在舒适的北京家里生产。由此,可以判定,慈禧诞生于北京。
那么,慈禧具体诞生在北京的何处呢?一说是劈柴胡同,一说是方家园。
学者邹爱莲查找清朝档案,得出慈禧娘家在北京先后迁移了三个住处。
第一个住处。咸丰五年(1855),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记载,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第二个住处。咸丰六年(1856)"内务府官房租库"的呈稿,明载咸丰帝将"西直门内新街口二条胡同北房一所",赏给惠征家居住;
第三个住处。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慈禧以同治帝名义将"方家园"赏给其弟照祥居住。
很明显,后两个住处不可能是慈禧的出生地。慈禧之妹选秀女排单所记,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应该是慈禧在北京的出生地。即慈禧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折叠编辑本段改名辟才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府惨败给日本,引起朝野震动。痛定思痛,清政府决心从改革教育制度入手,力图挽回颓势。1901年颁布上谕,明令在各地兴办各级学堂,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全方位"新政"。
除了兴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创办中学堂外,清政府也开始重视兴办新式小学堂,向儿童教授新知识。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作了具体规定。当年即由清政府颁布实施。这一章程自1903年公布起,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成为清朝的办学纲领。以后建立的学校制度都是在这个章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在此之前,清代的小学堂都是传授四书五经。自此后,小学堂虽然还教授修身养性的课程,但也必须开设算术、地理、体操等课程,有条件的也可以加设图画、手工两门课。清政府还鼓励私人积极创办新式小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开办的新式学堂也逐渐增多。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臧佑宸在北京开办了新式小学堂。
臧佑宸出生在天津,长大后一直在北京经商,居住在劈柴胡同。清政府提倡私人办学后,他便积极筹备办学事宜。1905年4月,一位朋友前来拜访,臧佑宸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朋友,最后说正在选校址,朋友一笑:"你不是住在劈柴胡同吗?为什么不在劈柴胡同办学?劈柴,辟才,谐音矣,开辟人才即是辟才。"臧佑宸听完,豁然开朗,连声夸道:"这个主意好,这个主意好。"随后,他把自家的两间房子腾出来,粉刷一新,贴出了招生告示。告示上写着:凡前五名者,均免收学费。 私人办学在劈柴胡同还是头一次,几天的时间有二三十人报名。臧佑宸非常高兴,决定在5月16日正式开学。
5月16日上午9时,臧佑宸开办的"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在一片喧天锣鼓声中开学了。二十几个孩子穿着整齐的服装,一边蹦着,一边唱着臧佑宸亲自谱写的校歌:"辟才,辟才,辟才胡同中。苍苍,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处?私立第一两等。开辟人才,开辟人才,胡同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为辟才胡同,声名大振。
折叠编辑本段名人汇聚
当时北京的小学开设的课程,是修身、读经、国文、算术等,对音乐、体育和美工极不重视。"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比较注重音乐、体育、美工等教育,专门聘请了体育和音乐老师,学校还成立了音乐队,定期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同时还举办运动会和手工艺品展览会。
在"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的带动下,京城的各个小学都争相仿效,北京学校的风气随之大变。辛亥革命后,"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因故停办,但"辟才"之名未废。就在这条胡同中,曾先后开办过殖边学堂、北京筹边高等学校、女高师附中、师大女附中等学校。因为学生众多,附近的公寓饭馆应运而生,辟才胡同一带随之繁荣起来。女附中学校还出版过一本杂志,名叫《辟才》。
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吸引了不少名人,国画大师齐白石、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也曾经住在这里。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的茶社也设在辟才胡同。
折叠编辑本段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在西城区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坐西朝东,面积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寓此。3间北房是当年的 "白石画屋",因屋前安有铁栅栏,又称铁栅屋。北房檐下悬挂有齐白石撰刻的长3.3米、高0.84米的篆体"白石画屋"横匾。大字尚依稀可见。
齐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国画大师。原名纯芝、字渭清,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人、寄萍老人等。年青时作过木工。擅长诗、书、画、印。文化部于1953年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故居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齐白石墓位于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西南。碑文为李苦禅所书。
折叠编辑本段另一传说
听老人说,辟才胡同西口路北有一个大红门,大门东边是一所中学。过去国民统治的时候,有个当大官的在那儿住过。
听说这个大门里的房子很阔气,里面有三层院,都空着没人敢住。对门有个卖馄饨的,叫张二,他一边卖馄沌,一边带看着这院儿。这时,有一个要饭的叫李二,带着老婆孩子蹲在门口儿。张二问他:"你在这儿干嘛?"李二说:"想寻个宿。"张二说:"这院子挺阔,就是没人敢住,你要住,钥匙在我这儿。"李二说:"我一个要饭的,什么也不怕。"就这样,李二住在一进门的南房里。
晚上,李二起来想看看到底闹什么鬼,他来到第一层院子,推开月亮门一看也没有什么动静;他到了第二层院子,也没听到什么,他又进第三层院子,看到门口有站岗的,正房北屋里灯火通明。他走进去,站岗的给他打立正,他继续往里走,正座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见他进来了就说:"主人来啦!接主人。"这位老人来到院里一摆手,灯全着了,整个院子灯火通明。老人把李二让到正座上说:"公子,你可来啦!你的这些财产,我们给你看了二十八年啦!就是找不到你。"李二说:"我整天在外要饭,你们上哪儿找我呀?"老人说:"你有个朋友叫张大,原来你父亲和他的父亲在同朝做官,你知道他在哪儿吗?你们的父亲被奸臣所害,这些财产是他们留下的,叫我们给看着。"李二说:"听说张大在朝阳门外鱼市口。败家以后,媳妇上吊死了,剩下他一个人。他有手艺,摆个钉鞋摊。"老人说:"你要用钱叫张大写个纸条,写多少给多少。"李二一听,心想,见鬼了吧!
第二天早上,李二不去要饭了,直奔朝阳门外,到鱼市口一打听,真有个钉鞋的张大。张大问:"什么事儿呀?"李二说:"别在街面上说。"俩人来到张大家里,李二说:"我住的院子相当阔,他们叫我主人,把我让到正座上,说那些金银是咱们俩的,他们给咱们看了二十八年啦!要用钱的话,你开个条儿,你写多少,他们给多少!"张大说:"这可不行,我修鞋糊口得啦!"李二再三央告,张大就顺手撕了块破窗户纸,写了白银二百两。李二小心地收藏起来。到了晚上,李二又去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立刻张灯结彩迎接主人,把他让到上座上。他把张大的纸条拿出来,马上得到了二百两白银。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又到朝阳门外鱼市口,把钱送到张大家,两家都有钱花啦!张大又写个条,五百两。又取了五百两,俩人分了花。过了些日子,又写了一千两,一家五百,这两家的日子可就好起来了。有一天,老人对李二说:"你把张大请来,我们把帐给你们算清。"一天晚上,李二、张大一同来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的人张灯结彩,跪下迎接他们,老人把家产一一做了交待。东屋多少,西屋多少,哪缸动了,哪缸没动,一共二十四缸白银。老人说:"你们父亲死的时候有话,叫我们把这些东西看到你们长大交给你们。"后来,李二、张大就把这些财产分了。从此,这个胡同取名辟才胡同。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辟才胡同行政区类别北京市西城区,其他名称劈柴胡同
目录
1劈柴厂
2疑似出生地
3改名辟才
4名人汇聚
5齐白石故居
6另一传说
折叠编辑本段劈柴厂
谁最早在劈柴胡同居住,已经无法查考。明朝大将徐达进京后,
把原来元大都的内城往南改迁了一些,这一带的人口才骤然增多。
据说,一位靠打柴为生的张姓人家也搬到了这里。张家人每天出门打柴,然后劈成劈柴去卖,夫妻俩,再加上三个孩子,不是很富有,日子倒也说得过去。据说大儿子张大很有经济头脑,长大后,便开了一个劈柴厂,经营有道,慢慢地张家富裕起来,盖起了几座大房子,俨然成了大户人家。
看到张家靠劈柴也能富裕起来,这一带的人很快都做起了劈柴生意。随后迁来的人越来越多,劈柴市场越来越红火。
后来张家的劈柴厂遭了火灾,衰败下去,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一带的劈柴生意。劈柴胡同南面不远处有一条胡同名叫大木仓胡同,
据说是经营木材的地方。到明朝洪武后期,都城大体改造完毕,把这一带划归为阜财坊,到清朝划归镶红旗,改称劈柴胡同。
整个明代直至清朝中期,劈柴胡同都是贫穷的劈柴人聚居的地区,很少有地位高的官宦之家。不过因为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北劈柴(辟才)胡同,据此有专家推测,慈禧太后出生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相传很久之前,这条胡同西头有家大院,两位被奸臣所害的大官将财产藏于此,派人看管,等后人长大后再将财产平分,并因此取名劈柴胡同(劈柴与劈财谐音)。这种说法似乎不可信。
折叠编辑本段疑似出生地
慈禧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三代为官的官宦世家。
慈禧照片
慈禧照片
慈禧的曾祖父名吉郎阿。字霭堂。乾隆时担任内阁中书。嘉庆六年(1801)升任六品中书。因表现突出,九年(1804)奉命进入军机处任军机章京。军机章京是接触中央机要的重要官职。吉郎阿担任此职,说明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后来调任从五品的户部银库员外郎(副局级),这是管理银库的要职。吉郎阿大约在嘉庆十九年(1814)左右,死在户部员外郎(副局级)任上。
慈禧的祖父名景瑞。嘉庆十八年(1813)升为刑部主事(略高于处级)。道光元年(1821)升任从五品的刑部员外郎(副局级)。道光十一年(1831)又升为正五品的刑部郎中(正局级)。后曾一度入狱,但很快获释。道光三十年(1850)退休。卒于咸丰六年(1856)至十一年(1861)之间,死时年近80岁。
慈禧的父亲名惠征。惠征,生于嘉庆十年(1805)。原是镶蓝旗满洲人,后来改隶镶黄旗。监生出身。道光八年(1828)为笔帖式。十四年(1834)升为二等笔帖式。笔帖式是满文书官的称谓,是部院等衙门的低级官员,做些抄写和拟稿的工作,相当于后来的文书。十九年(1839)升为八品笔帖式。后来连续升迁为正六品的吏部主事(略高于处级)、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副局级)、正五品的吏部郎中(正局级)。二十九年(1849)外升为山西归绥道,任正四品的道员(略高于正局级)。道员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是非正式官称,公文直接以区域名为官名,习惯遂成为定制,习称为某某道。道员除由知府升补外,也有由京察一等的郎中、御史、编修而升得的。惠征就是由京察一等的郎中而外升为山西归绥道的。咸丰二年(1852)二月又调任富庶的安徽徽宁池太广道。三年三月因逃避太平军的追击而被撤职罢官。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病死在江苏镇江,终年49岁。
综上,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任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副局级),祖父景瑞任正五品的刑部郎中(正局级),父亲惠征任正四品的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略高于正局级)。他们担任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局级干部,也算是中高级干部了。慈禧的前三代是清朝的中高级官员,家庭生活是很好的。景瑞虽曾一度入狱,但很快就被释放,又官复原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家庭生活。惠征被罢官是在慈禧入宫当贵人一年多之后。因此,对慈禧一家的生活也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惠征虽然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为官,但慈禧的家庭长期住在北京,即慈禧的籍贯是北京。
慈禧的祖籍,正史有明确记载。《清史稿》记道:"孝钦显皇后(慈禧),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玉牒》记道:"兰贵人那拉氏,道员惠征之女。"《清列朝后妃传稿》(下)记道:"文宗(咸丰帝)孝钦显皇后(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实录》咸丰十一年十二月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父惠征,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此书还明确记载,慈禧的母亲为富察氏,封一品夫人。慈禧兄妹四人,慈禧为大姐,妹妹其次,大弟照祥,二弟桂祥。这些正史记载,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慈禧是满族人,是叶赫那拉氏,其家族长期居住在北京。
此外,还有如下证据。
第一,发现了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清朝自顺治帝始,在满、蒙、汉八旗中,每三年挑选一次秀女。参与选秀的女孩自14岁至16岁。选中者或成为皇帝的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养吉斋丛录》记载:"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留者,谓之撂牌子。"这"每班五人",写在一个单子上,谓之"排单"。所谓"排单",是皇帝挑选秀女时依据的自然情况的底单。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慈禧选秀女的"排单",但是学者发现了咸丰五年(1855)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慈禧之妹嫁给了醇郡王奕譞,他们的儿子是光绪皇帝。这个"排单"明确记载:慈禧之妹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氏,父亲名惠征。惠征的最高官职做到正四品道员。根据这个"排单",可以认定慈禧的娘家,在咸丰五年之前,居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劈柴(辟才)胡同。因此,北京应该是慈禧的出生地。
第二,认定了慈禧之父当时在北京为官。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此时,慈禧的父亲惠征正在北京。档案记载,惠征道光八年(1828)为笔帖式。十四年(1834)升为二等笔帖式。十九年(1839)升为八品笔帖式。这个时期,惠征没有离开北京,其家肯定在北京。为此,慈禧也只能出生在北京。
第三,判明了慈禧之母当时也住在北京。档案记载,慈禧的外祖父惠显,当时在山西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任副都统。归化城距离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慈禧之母富察氏不可能到苦寒的塞外之地去生产。因此,她也只能在舒适的北京家里生产。由此,可以判定,慈禧诞生于北京。
那么,慈禧具体诞生在北京的何处呢?一说是劈柴胡同,一说是方家园。
学者邹爱莲查找清朝档案,得出慈禧娘家在北京先后迁移了三个住处。
第一个住处。咸丰五年(1855),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记载,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第二个住处。咸丰六年(1856)"内务府官房租库"的呈稿,明载咸丰帝将"西直门内新街口二条胡同北房一所",赏给惠征家居住;
第三个住处。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慈禧以同治帝名义将"方家园"赏给其弟照祥居住。
很明显,后两个住处不可能是慈禧的出生地。慈禧之妹选秀女排单所记,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应该是慈禧在北京的出生地。即慈禧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折叠编辑本段改名辟才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府惨败给日本,引起朝野震动。痛定思痛,清政府决心从改革教育制度入手,力图挽回颓势。1901年颁布上谕,明令在各地兴办各级学堂,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全方位"新政"。
除了兴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创办中学堂外,清政府也开始重视兴办新式小学堂,向儿童教授新知识。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作了具体规定。当年即由清政府颁布实施。这一章程自1903年公布起,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成为清朝的办学纲领。以后建立的学校制度都是在这个章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在此之前,清代的小学堂都是传授四书五经。自此后,小学堂虽然还教授修身养性的课程,但也必须开设算术、地理、体操等课程,有条件的也可以加设图画、手工两门课。清政府还鼓励私人积极创办新式小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开办的新式学堂也逐渐增多。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臧佑宸在北京开办了新式小学堂。
臧佑宸出生在天津,长大后一直在北京经商,居住在劈柴胡同。清政府提倡私人办学后,他便积极筹备办学事宜。1905年4月,一位朋友前来拜访,臧佑宸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朋友,最后说正在选校址,朋友一笑:"你不是住在劈柴胡同吗?为什么不在劈柴胡同办学?劈柴,辟才,谐音矣,开辟人才即是辟才。"臧佑宸听完,豁然开朗,连声夸道:"这个主意好,这个主意好。"随后,他把自家的两间房子腾出来,粉刷一新,贴出了招生告示。告示上写着:凡前五名者,均免收学费。 私人办学在劈柴胡同还是头一次,几天的时间有二三十人报名。臧佑宸非常高兴,决定在5月16日正式开学。
5月16日上午9时,臧佑宸开办的"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在一片喧天锣鼓声中开学了。二十几个孩子穿着整齐的服装,一边蹦着,一边唱着臧佑宸亲自谱写的校歌:"辟才,辟才,辟才胡同中。苍苍,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处?私立第一两等。开辟人才,开辟人才,胡同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为辟才胡同,声名大振。
折叠编辑本段名人汇聚
当时北京的小学开设的课程,是修身、读经、国文、算术等,对音乐、体育和美工极不重视。"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比较注重音乐、体育、美工等教育,专门聘请了体育和音乐老师,学校还成立了音乐队,定期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同时还举办运动会和手工艺品展览会。
在"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的带动下,京城的各个小学都争相仿效,北京学校的风气随之大变。辛亥革命后,"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因故停办,但"辟才"之名未废。就在这条胡同中,曾先后开办过殖边学堂、北京筹边高等学校、女高师附中、师大女附中等学校。因为学生众多,附近的公寓饭馆应运而生,辟才胡同一带随之繁荣起来。女附中学校还出版过一本杂志,名叫《辟才》。
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吸引了不少名人,国画大师齐白石、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也曾经住在这里。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的茶社也设在辟才胡同。
折叠编辑本段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在西城区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坐西朝东,面积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寓此。3间北房是当年的 "白石画屋",因屋前安有铁栅栏,又称铁栅屋。北房檐下悬挂有齐白石撰刻的长3.3米、高0.84米的篆体"白石画屋"横匾。大字尚依稀可见。
齐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国画大师。原名纯芝、字渭清,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人、寄萍老人等。年青时作过木工。擅长诗、书、画、印。文化部于1953年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故居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齐白石墓位于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西南。碑文为李苦禅所书。
折叠编辑本段另一传说
听老人说,辟才胡同西口路北有一个大红门,大门东边是一所中学。过去国民统治的时候,有个当大官的在那儿住过。
听说这个大门里的房子很阔气,里面有三层院,都空着没人敢住。对门有个卖馄饨的,叫张二,他一边卖馄沌,一边带看着这院儿。这时,有一个要饭的叫李二,带着老婆孩子蹲在门口儿。张二问他:"你在这儿干嘛?"李二说:"想寻个宿。"张二说:"这院子挺阔,就是没人敢住,你要住,钥匙在我这儿。"李二说:"我一个要饭的,什么也不怕。"就这样,李二住在一进门的南房里。
晚上,李二起来想看看到底闹什么鬼,他来到第一层院子,推开月亮门一看也没有什么动静;他到了第二层院子,也没听到什么,他又进第三层院子,看到门口有站岗的,正房北屋里灯火通明。他走进去,站岗的给他打立正,他继续往里走,正座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见他进来了就说:"主人来啦!接主人。"这位老人来到院里一摆手,灯全着了,整个院子灯火通明。老人把李二让到正座上说:"公子,你可来啦!你的这些财产,我们给你看了二十八年啦!就是找不到你。"李二说:"我整天在外要饭,你们上哪儿找我呀?"老人说:"你有个朋友叫张大,原来你父亲和他的父亲在同朝做官,你知道他在哪儿吗?你们的父亲被奸臣所害,这些财产是他们留下的,叫我们给看着。"李二说:"听说张大在朝阳门外鱼市口。败家以后,媳妇上吊死了,剩下他一个人。他有手艺,摆个钉鞋摊。"老人说:"你要用钱叫张大写个纸条,写多少给多少。"李二一听,心想,见鬼了吧!
第二天早上,李二不去要饭了,直奔朝阳门外,到鱼市口一打听,真有个钉鞋的张大。张大问:"什么事儿呀?"李二说:"别在街面上说。"俩人来到张大家里,李二说:"我住的院子相当阔,他们叫我主人,把我让到正座上,说那些金银是咱们俩的,他们给咱们看了二十八年啦!要用钱的话,你开个条儿,你写多少,他们给多少!"张大说:"这可不行,我修鞋糊口得啦!"李二再三央告,张大就顺手撕了块破窗户纸,写了白银二百两。李二小心地收藏起来。到了晚上,李二又去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立刻张灯结彩迎接主人,把他让到上座上。他把张大的纸条拿出来,马上得到了二百两白银。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又到朝阳门外鱼市口,把钱送到张大家,两家都有钱花啦!张大又写个条,五百两。又取了五百两,俩人分了花。过了些日子,又写了一千两,一家五百,这两家的日子可就好起来了。有一天,老人对李二说:"你把张大请来,我们把帐给你们算清。"一天晚上,李二、张大一同来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的人张灯结彩,跪下迎接他们,老人把家产一一做了交待。东屋多少,西屋多少,哪缸动了,哪缸没动,一共二十四缸白银。老人说:"你们父亲死的时候有话,叫我们把这些东西看到你们长大交给你们。"后来,李二、张大就把这些财产分了。从此,这个胡同取名辟才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