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59
次編輯
變更
爱森斯坦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艾森斯坦| 外文名 = Sergei Mikhailovich Eizenshtein|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cache.cjmx.com/star/201609/20160929211939793.jpg 原图链接] [https://star.cjmx.com/201609/1182431.shtml 来自明星网]]]| 图像说明 = 艾森斯坦|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98|01|23}} | 出生地点 = 俄国Riga|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48|02|10|1898|01|23}} | 国籍 = 俄国| 职业 = 导演| 知名作品 = Ivan Grozny(恐怖伊凡)}} ''' 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出生于利福尼亚省里加,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 他1934 ◎教育背景:Riga艺术学院、Petrograd工程学校(主修建筑)、军官工程学校(主修工程)、莫斯科军官学校(主修东方语言)、州立剧场导演学校 == 重要经历 == ※1917年-政治漫画作品被出版社相中,开始在许多Petrograd的杂志上发表。 ※1918年-自愿加入甫推翻沙皇政权的红军,担任工程师,同时在一些剧团里演出,并兼任服装及场景设计。 ※1920年:加入莫斯科Proletkult的第一工人剧团,担任场景及服装设计,后来更进一步成为该剧团的导演之一。该剧团的另一位导演Vsevolod Meyerhold在戏剧方面所强调的自发性机制以及对现场的即时反应等观念对艾森斯坦后来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1923年:舞台剧“The Sage”不但成为俄国最重要的政治宣传戏码,在娱乐效果方面也获得极热烈的回响。同年,政治讽刺动画短片作品“Dnevnik Glumova (意译:葛鲁莫夫的日记)”面世。 ※1924年:艾森斯坦首度单独执导的剧情长片“Stachka(意译:罢工)”发行。同年,开始力倡蒙太奇观念。 ※1925年:艾森斯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Bronenosets Potemkin(波坦金战舰)”完成,本片的剪接技巧成为蒙太奇观念的范本,许多镜头亦成为影史经典画面。 ※1928年:另一部经典作“Oktaybr(十月)”问世,本片透过俄国十月革命呈现出艾森斯坦的政治理念。 ※1930年:开始在美国一些大学里教书,并在好莱坞拓展事业,但由于艾森斯坦的作品被视为艰涩难懂,少有主流电影公司愿意发行他的作品。 ※1931年:改编自Upton Sinclair的作品“Que Viva Mexico”开始摄制,影片快要杀青前却因种种因素不得不停拍。 ※1933年:回到俄国,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里任教,埋首教育及学术研究工作。 ※1935年:首部有声电影作品“Bhezin Meadow”因政治因素遭到俄国政府禁止上映。 ※1938年:史诗电影“Aleksandr Nevsky(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让艾森斯坦重回俄国最重要导演首席地位,其中的反德意识更获俄国政府表扬。 ※1941年:艾森斯坦的另一部经典代表作“Ivan Grozny(恐怖伊凡)”为他再获盛赞口碑,并因此获得史达林奖。不过接下来的两部续集却又因为当时俄国政府的政治考量而被禁。 艾森斯坦从小立志成为工程师,因此早早就进入工程人才预备学校就读。同时吸收力旺盛的他也因为饱览群书而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俄文、英文、法文等等语言及文学作品都是他所熟稔的。天赋异秉的他除了这些兴趣,还是个漫画高手,而且还在自己组织的剧团里演出。1915年,艾森斯坦独自离家到Petrograd工程学校-也是他父亲的母校-就读,期间他也修习文艺复兴艺术,并在其他学校里修剧场制作课程。 俄国共产党革命成功后,对社会主义充满热情的艾森斯坦自愿加入共产党红军的工程部队。同时,他的一些政治漫画作品也开始在多家杂志中出现。虽然身在军中,艾森斯坦还是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从剧场、心理学、哲学到语言学都是他悉心涉猎的范围。在工作和认真读书之余,他还参加了好些个剧团,身兼演员、场景设计、服装设计及导演等多重角色。 在剧场工作期间,艾森斯坦从良师兼益友的导演Vsevolod Meyerhold身上汲取了不少戏剧创作的概念,他们一起打破以往传统剧场的许多囿限,开创出具实验性的俄国现代剧场风格。尽管当时的俄国将这种前卫艺术视作上层阶级的消遣,艾森斯坦和Meyerhold却坚持在各地方的体育馆、小音乐厅等地方演出,目的就是为了彻底实践社会主义精神,在真正的基层地区散播社会主义。1923年的“The Sage”尤其是艾森斯坦舞台剧作品中的颠峰之作,这不但是一出优秀的政治宣传剧,它的娱乐价值也不容小觑。 1923年同时也是艾森斯坦开始涉足电影的一年,他所制作的动画短片“Dnevnik Glumova (意译:葛鲁莫夫的日记)”在该年问世,而这部短片里的一些元素后来在他的首部剧情长片作品“Stachka(意译:罢工)”里继续沿用。艾森斯坦在跨足电影圈后也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Montage of Attractions(引力蒙太奇)”的论文,其中倡言蒙太奇观念在电影创作艺术领域的重要性。所谓的“蒙太奇”剪接,主要是藉著前后不同镜头的串联,引发大于连戏功用的更深层意义。对于刚刚起步的电影工业而言,这样的观念为电影创作拓展出更宽广的发挥空间。 蒙太奇的概念到了1925年的“Bronenosets Potemkin(波坦金战舰)”臻至成熟,这部凡是念电影相关科系的同学都一定听过的电影,彻底实践了蒙太奇的剪接精神,藉由镜头的串连让战争的狰狞面目显得更为慑人。此片展现出艾森斯坦融合传统叙事结构与实验性表现手法的大师风范,自此,艾森斯坦步入了世界级电影名人殿堂。 1928年的“Oktaybr(十月)”是艾森斯坦另一部经典示范作,除了形式上延续蒙太奇的大量使用,在内容方面更强烈地反映出艾森斯坦想要透过影像作品来表达其政治理念的企图。这部电影正如其片名所示,主题就是俄国共产党1917年的十月革命。 不过尽管俄国当时的共产政权肯定此片的“政治正确性”,但或许由于艾森斯坦实验性的表现手法让“高层官员”看不懂,他们认定这部影片的表现形式减弱了以电影表扬共产主义的精神,所以当时的俄国执政当局反而并不推崇这部描述他们打败帝国制度的电影。 == 铩羽而归的美国行 == 艾森斯坦逐渐累积出享誉全球的名声,许多廿世纪初的风云人物,包括:爱因斯坦、乔哀思、考克图....等等,都是他的影迷。1930 年 ,艾森斯坦决定到美国去拓展他的事业,他先在一些长春藤联盟的大学里教书,后来又搬到好莱坞去为他的电影 拍摄 计划寻找主流电影公司的买主。尽管他与当时好莱坞众多在主流电影界呼风唤雨的电影工作者,像是:华特迪士尼、冯史登堡、卓别林等人─尤其卓别林更是他在好莱坞最好的朋友─交情匪浅,但商业体制主导的好莱坞仍然将他的作品视为艰涩难懂的烫手山芋,因此始终没有主流电影公司愿意出资拍摄。 后来有位作家Upton Sinclair愿意出资让艾森斯坦拍摄改编自他原著的“Que Viva Mexico”,艾森斯坦等待许久的良机终于出现,他对这部电影所付诸的心血自是可想而知。没想到电影接近杀青的时候,Sinclair却因为家人的反对而撤资,同时,俄国当时的首领史达林也开始对艾森斯坦的忠诚度起了疑心,于是这部几乎要完成 的 纪录 电影 《墨西哥万岁!》 就 这么让人饮恨地惨遭腰斩的命运。虽然电影公司告诉艾森斯坦所有拍摄完成的带子会送回莫斯科让他剪接,但艾森斯坦终其一生再也没有看见过这部他全心投入的作品中的任何片段。 == 重回俄国 == 历经三年的海外生活后重回俄国的艾森斯坦,因为在国外的不顺遂以及痛失“Que Viva Mexico”这部心血结晶,再加上对俄国社会及文化现状的失望, 一 度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同时,俄国主管电影事业的官员又将艾森斯坦的作品视为“对党毫无贡献、不知所云”,落寞的艾森斯坦因此暂停创作,转而潜心从事教育以及学术研究工作,出任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系主任。 直 迟迟无法 到1935年,艾森斯坦才终于获执政当局准许拍摄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Bezhin Meadow”,艾森斯坦的表现仍然令俄国政府不满,电影还是遭到被禁的命运,艾森斯坦又再度被贴上过度形式主义的标签。 这样的厄运一直到了1938年史诗电影“Aleksandr Nevsky(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出现才终于暂时终止,这部描写13世纪俄国王子英勇击退德军的故事深得当时正奋力抵抗纳粹的俄国政府欢心,尤其是艾森斯坦在这部电影里 完 全放弃了他最具代表性的蒙太奇实验风格,转而回归剧场的传统叙事形式,这回可让长官们都看懂了。还好拍了这部电影,在他许多位艺文界好友频遭逮捕的当时,艾森斯坦并没有被KGB列为整肃对象。 1941年,艾森斯坦展开了另一系列更大型史诗电影的拍摄计划-以三部电影纪录16世纪残忍沙皇伊凡暴行的“Ivan Grozny(恐怖伊凡)”。“Ivan Grozny(恐怖伊凡)”第一集在票房与评论方面获得双重 成 功 , 艾森斯坦亦因此片获颁史达林奖。但是“恐怖伊凡”的第二集和第三集里对于伊凡残忍行为的写实描述,想当然尔,这两集又遭到被禁的命运。 此时的艾森斯坦健康状况开始转坏,由于心脏方面的疾病进出过好几次医院。状况好的时候他仍然尽力争取让“恐怖伊凡”的第二集和第三集在重新剪接后得见天日的机会,不过一 直 到1948年因心脏病发去世为止,艾森斯坦还是无法看 到 这两部作品出现在大众眼前。 从对政治的满腔热情,到处处因政治而受限,艾森斯坦多舛的一生使得 他 去 能够面见 世 后40 人的作品为数不 多 年才由 ,但 他 对电影表现形式上 的 助手完成贡献,却根深蒂固地扎在电影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