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康百万庄园

增加 1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康百万庄园 ''' 位于 [[ 河南省 ]] 巩义市康店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康百万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纵跨了明、清、 [[ 民国 ]] 三个时期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半山腰一直建到了山顶。该庄园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黄土高原上封建堡垒式的建筑。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从后人复制的庄园全貌图上看,庄园的所有建筑好像驮在一块巨型的龟背上,而龟的头部正好伸向河流,因而便有了“金龟探水”的称号。
康百万庄园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1963年6月,康百万庄园被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5年被批准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
==得名==
康氏家族发迹始于贩盐业, [[ 明朝 ]] 时期,康家第六世祖“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而明代已经允许私人介入贩盐业。到了清朝时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康家的船行六河(洛河、黄河、运河、泾河、渭河、沂河),后人说康家的船达3000条;他的土地商铺遍及附近鲁、陕、豫三省的八个县达18万亩,在1773年和1847年分别收到了来自清廷和同乡送给的“良田千顷”的牌匾,民间还有“头枕泾阳、 [[ 西安 ]] ,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顺口溜,康氏家族一度富甲三省,人称“百万富翁”。晚清时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 慈禧太后 ]] 携带 [[ 光绪 ]] 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后又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百万银两,慈禧太后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被广为流传,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康百万”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统称,因此康家的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
==特色==
“小社会化”是古时的康百万庄园的一大特色,它和一般的家庭大院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庄园关起门来,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像一个浓缩的社会。譬如 [[ 金融 ]] [[ 生产 ]] [[ 地产 ]] [[ 物流 ]] [[ 教育 ]] ,甚至磨房、碾房、仓廪、中药房在这个庄园都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小社会化在康百万庄园的表现较为显著。
康百万庄园依据“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理念选址,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滨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既保留了 [[ 黄土高原 ]] 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融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建筑特色于一体,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庄园内的各类 [[ 砖雕 ]] [[ 木雕 ]] [[ 石雕 ]] ,刀法细腻、工艺纯熟,另外,庄园内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达4000余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中原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庄园内的牌匾、书卷和楹联展示着这个家族的文化灵魂,其中东院第三道门内的大厅里悬挂的“留余匾”乃 [[ 中国 ]] 名匾之一,也是康氏家族教育后代的家训匾,匾上的题字“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是由清朝翰林“牛暄”撰写。匾文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这种思想在康百万资助朝廷,修 [[ 黄河 ]] 大堤、建学堂、赈济灾民等方面都有体现。另外,庄园内道院门上诸如“居贵敬”、“行贵简”之类的题词,都表现了康家处事做人的准则,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养,外出待人接物直率诚信,仪表穿戴要简朴。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272,7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