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45
次編輯
變更
轧筝
,'''轧筝'''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先驱筑的后代,属筑族乐器。自唐代出现其专称之后,广泛应用于[[宫廷]]、民间。’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其形制和演奏形态以及称谓都有变化。就形制说来,可分为比较长大和比较短小的两种,弦数在7弦至13弦之问;演奏形态则有坐奏和行奏(立奏)两种。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拉弦乐器,大约在唐代出现,后流行于民间,近代少有应用。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为中心,以[[冀南]]、[[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流行的武安平调剧种中,轧琴是武安平调的特色伴奏乐器,曾为该剧种发挥着独具特色的韵律。
[[File:轧筝1.jpg|缩略图|轧筝[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226342&di=d678c9cc8f07afce4fa7b879773f68a2&imgtype=0&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w%3D580%2Fsign%3D7a19ce63a7c27d1ea5263bcc2bd4adaf%2Fb69fbbcad1c8a786673136c96409c93d71cf505a.jpg 原图链接]]]
2006年10月,轧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7228/6c22b3abQabhXRlkGfIJStU3Dyg_BiydW0DJjWuEO0gt6X5yMR_ONGPtFtgZEi8xB-h8sTs8RhBvZmBEq0hSeWCLJmRJJWG1wgb6sA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06-10-12,引用日期2020-03-06] </ref>
*'''中文名''' ;轧筝
*'''类 别''' :筑族乐器
*'''流行地点''' :河北、河南、[[福建]]、[[广西]]、[[吉林]]
*'''记 载''' :《[[旧唐书·音乐志]]》
==简介==
[[File:轧筝2.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317257&di=f86f2ed299622cfbfc99a34d89c43314&imgtype=0&src=http%3A%2F%2Fztd00.photos.bdimg.com%2Fztd%2Fw%3D700%3Bq%3D50%2Fsign%3D03cba80adf2a60595210e31a180f45a6%2Fb812c8fcc3cec3fdaec7e3b6de88d43f86942773.jpg 原图链接]]]
轧筝,擦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河北、河南、福建、广西、吉林、延边地区的传统乐器。轧筝的历史悠久,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宋陈旸《乐书》有其所绘图像,形制与筝、瑟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数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唐代诗人皎然的《[[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演奏轧筝的情景。宋元时期,轧筝又名为“?”,宋末元初人陈元靓《[[事林广记]]》载:“?,形如瑟,二头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至清代,形制无变化,唯弦数由7根增至10根(《律吕正义后编》)。<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D%A7%E7%AD%9D/266304?fr=aladdin 百度百科] </ref>
==历史渊源==
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中国民间就出现了轧筝,宋代陈暘《[[乐书]]》卷一百四十六中:“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它是在弹弦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而逐步形成的。最早的轧筝,构造基本和筝相同,七弦,用竹棒擦弦发音,轧筝可说是中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
皎然是首先记录轧筝的唐代诗人,他在《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中曾描绘了轧筝的演奏形式和边弹边唱的生动情景,甚至把演奏轧筝所用的竹棒和丝弦的产地也都实录下来。这充分说明轧筝在唐代中国民间已经流行,只是尚未在宫廷乐队中使用。
[[File:轧筝5.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539554&di=be3c56b23420c50690ced64b8df2823b&imgtype=0&src=http%3A%2F%2Fwww.zgsxzs.com%2Fuploads%2Fallimg%2F120320%2F84-120320141615.jpg 原图链接]]]
到了南宋(1127~1279),轧筝在中国民间普遍使用。在南宋的宫廷宴乐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在宋、元的绘画里也有生动的描绘。到了清代,轧筝发展到十弦,已与今日的轧琴相同了。
轧琴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河北南部的地方戏——武安平调中为伴奏乐器,是武安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轧琴音量较小,音色柔细,演奏武安平调剧种曾发挥出独具特色的韵律。
轧琴定弦为bB调的Sol、la、do、do、re、mi、Sol、Sol、la、do。音域十度。其中Sol和do都设两个相邻的同度音。因为这两个音在武安平调的唱腔中是调式骨干音,同时拉奏两音,可协调音色、加大音量,强化伴奏的气势。
山西省河津县流传有十二弦轧琴,当地称“拂琴”、“水琴”。河北省易县东韩村十番会中使用轧琴。轧琴现已发展为十一或十二弦,用马尾琴弓拉奏。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七弦琴”,即瓦琴,福建莆田地区乐种“文十音”中的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的乐器。
==制作与特点==
[[File:轧筝3.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387124&di=c2de0d5a09e3989ae839de59674bd6b1&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090530%2F20090530171337-667293612.jpg 原图链接]]]
现代流行的轧筝类乐器,在河北用于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名轧琴或轧筝琴。其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作,张弦10根,弦下设柱,柱用枣木制,按五声音阶定弦;用高粱秆刮去表皮,擦松香末擦奏,其音色轻柔动听。在福建莆田、仙游一带用于莆田“文十音”,当地称文枕琴或枕头琴。用于晋江“十番”的,名“床”,张丝弦 9~11根,按五声音阶定弦,用芦苇秆擦奏。
==弹奏方法==
拱形,张弦9根,背面开两个放音孔,一个持琴孔。演奏时,左手拇指插入持琴孔,食指勾住一个放音孔,其余三指自然弯曲,将轧琴托起,由手腕转琴以调鼙各弦与弓子的角度。右手执马尾弓子拉弦,奏出各弦音响。独奏曲有《[[大开首]]》、《[[高山流水]]》等。
==现状==
[[File:轧筝4.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450824&di=2c3cdd0b1577cad5f482bae63c2187e2&imgtype=0&src=http%3A%2F%2Fb.hiphotos.baidu.com%2Fbaike%2Fs%3D220%2Fsign%3Df8868e986659252da7171a06049a032c%2F203fb80e7bec54e717ae769cbf389b504ec26af5.jpg 原图链接]]]
近年莆田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对文枕琴进行改革,以[[钢丝]]为[[弦]],张弦11~16根,用马尾弓擦奏。在演奏指法上吸取了二胡、筝、琵琶的技巧,擦弦与弹弦并举,丰富了轧筝的表现力。在广西称为七弦琴或瓦琴,7弦7柱,其琴身用半圆形桐木挖空,贴一底板,在凸面上按弦擦奏。近年音乐工作者试制不同音区不同规格的七弦琴,以合奏形式演出。有的将7弦增至16弦,将乐器平置于桌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可奏出各种滑音、泛音和装饰音。吉林延边流行的轧筝,又名“牙筝”,多用于演奏歌唱性乐曲。
==传承意义==
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该乐器已在民间极少流传。河南省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郭氏家族历经七代传流至今,据当地考证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存该乐器的形状与演奏方法与史书资料《[[汉书高帝纪]]》、汉末刘熙《[[释名]]》、《[[旧唐书音乐志]]》中的记述基本吻合,能传承至今更是实属罕见。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的多次民间乐器普查中均被证实河南仅存一琴,具有典型的唯一性。该乐器及其演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及音乐史的研究、对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将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7228/176aJBYzuEB1fMY5jxSAPR5v6pCW2aPxOG7Jhy66zChc8Rbc3J-iyxnFMjyUTqEv-JH-FeduadwUf-Z6RatqTtdoVhZ7G7WbPovLlQ 轧筝] </ref>
==视频==
{{#iDisplay:t0553q7l8s1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拉弦乐器,大约在唐代出现,后流行于民间,近代少有应用。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为中心,以[[冀南]]、[[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流行的武安平调剧种中,轧琴是武安平调的特色伴奏乐器,曾为该剧种发挥着独具特色的韵律。
[[File:轧筝1.jpg|缩略图|轧筝[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226342&di=d678c9cc8f07afce4fa7b879773f68a2&imgtype=0&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w%3D580%2Fsign%3D7a19ce63a7c27d1ea5263bcc2bd4adaf%2Fb69fbbcad1c8a786673136c96409c93d71cf505a.jpg 原图链接]]]
2006年10月,轧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7228/6c22b3abQabhXRlkGfIJStU3Dyg_BiydW0DJjWuEO0gt6X5yMR_ONGPtFtgZEi8xB-h8sTs8RhBvZmBEq0hSeWCLJmRJJWG1wgb6sA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06-10-12,引用日期2020-03-06] </ref>
*'''中文名''' ;轧筝
*'''类 别''' :筑族乐器
*'''流行地点''' :河北、河南、[[福建]]、[[广西]]、[[吉林]]
*'''记 载''' :《[[旧唐书·音乐志]]》
==简介==
[[File:轧筝2.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317257&di=f86f2ed299622cfbfc99a34d89c43314&imgtype=0&src=http%3A%2F%2Fztd00.photos.bdimg.com%2Fztd%2Fw%3D700%3Bq%3D50%2Fsign%3D03cba80adf2a60595210e31a180f45a6%2Fb812c8fcc3cec3fdaec7e3b6de88d43f86942773.jpg 原图链接]]]
轧筝,擦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河北、河南、福建、广西、吉林、延边地区的传统乐器。轧筝的历史悠久,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宋陈旸《乐书》有其所绘图像,形制与筝、瑟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数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唐代诗人皎然的《[[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演奏轧筝的情景。宋元时期,轧筝又名为“?”,宋末元初人陈元靓《[[事林广记]]》载:“?,形如瑟,二头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至清代,形制无变化,唯弦数由7根增至10根(《律吕正义后编》)。<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D%A7%E7%AD%9D/266304?fr=aladdin 百度百科] </ref>
==历史渊源==
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中国民间就出现了轧筝,宋代陈暘《[[乐书]]》卷一百四十六中:“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它是在弹弦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而逐步形成的。最早的轧筝,构造基本和筝相同,七弦,用竹棒擦弦发音,轧筝可说是中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
皎然是首先记录轧筝的唐代诗人,他在《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一诗中曾描绘了轧筝的演奏形式和边弹边唱的生动情景,甚至把演奏轧筝所用的竹棒和丝弦的产地也都实录下来。这充分说明轧筝在唐代中国民间已经流行,只是尚未在宫廷乐队中使用。
[[File:轧筝5.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539554&di=be3c56b23420c50690ced64b8df2823b&imgtype=0&src=http%3A%2F%2Fwww.zgsxzs.com%2Fuploads%2Fallimg%2F120320%2F84-120320141615.jpg 原图链接]]]
到了南宋(1127~1279),轧筝在中国民间普遍使用。在南宋的宫廷宴乐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在宋、元的绘画里也有生动的描绘。到了清代,轧筝发展到十弦,已与今日的轧琴相同了。
轧琴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河北南部的地方戏——武安平调中为伴奏乐器,是武安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轧琴音量较小,音色柔细,演奏武安平调剧种曾发挥出独具特色的韵律。
轧琴定弦为bB调的Sol、la、do、do、re、mi、Sol、Sol、la、do。音域十度。其中Sol和do都设两个相邻的同度音。因为这两个音在武安平调的唱腔中是调式骨干音,同时拉奏两音,可协调音色、加大音量,强化伴奏的气势。
山西省河津县流传有十二弦轧琴,当地称“拂琴”、“水琴”。河北省易县东韩村十番会中使用轧琴。轧琴现已发展为十一或十二弦,用马尾琴弓拉奏。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七弦琴”,即瓦琴,福建莆田地区乐种“文十音”中的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的乐器。
==制作与特点==
[[File:轧筝3.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387124&di=c2de0d5a09e3989ae839de59674bd6b1&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090530%2F20090530171337-667293612.jpg 原图链接]]]
现代流行的轧筝类乐器,在河北用于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名轧琴或轧筝琴。其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作,张弦10根,弦下设柱,柱用枣木制,按五声音阶定弦;用高粱秆刮去表皮,擦松香末擦奏,其音色轻柔动听。在福建莆田、仙游一带用于莆田“文十音”,当地称文枕琴或枕头琴。用于晋江“十番”的,名“床”,张丝弦 9~11根,按五声音阶定弦,用芦苇秆擦奏。
==弹奏方法==
拱形,张弦9根,背面开两个放音孔,一个持琴孔。演奏时,左手拇指插入持琴孔,食指勾住一个放音孔,其余三指自然弯曲,将轧琴托起,由手腕转琴以调鼙各弦与弓子的角度。右手执马尾弓子拉弦,奏出各弦音响。独奏曲有《[[大开首]]》、《[[高山流水]]》等。
==现状==
[[File:轧筝4.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508450824&di=2c3cdd0b1577cad5f482bae63c2187e2&imgtype=0&src=http%3A%2F%2Fb.hiphotos.baidu.com%2Fbaike%2Fs%3D220%2Fsign%3Df8868e986659252da7171a06049a032c%2F203fb80e7bec54e717ae769cbf389b504ec26af5.jpg 原图链接]]]
近年莆田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对文枕琴进行改革,以[[钢丝]]为[[弦]],张弦11~16根,用马尾弓擦奏。在演奏指法上吸取了二胡、筝、琵琶的技巧,擦弦与弹弦并举,丰富了轧筝的表现力。在广西称为七弦琴或瓦琴,7弦7柱,其琴身用半圆形桐木挖空,贴一底板,在凸面上按弦擦奏。近年音乐工作者试制不同音区不同规格的七弦琴,以合奏形式演出。有的将7弦增至16弦,将乐器平置于桌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可奏出各种滑音、泛音和装饰音。吉林延边流行的轧筝,又名“牙筝”,多用于演奏歌唱性乐曲。
==传承意义==
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该乐器已在民间极少流传。河南省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郭氏家族历经七代传流至今,据当地考证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存该乐器的形状与演奏方法与史书资料《[[汉书高帝纪]]》、汉末刘熙《[[释名]]》、《[[旧唐书音乐志]]》中的记述基本吻合,能传承至今更是实属罕见。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的多次民间乐器普查中均被证实河南仅存一琴,具有典型的唯一性。该乐器及其演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及音乐史的研究、对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将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7228/176aJBYzuEB1fMY5jxSAPR5v6pCW2aPxOG7Jhy66zChc8Rbc3J-iyxnFMjyUTqEv-JH-FeduadwUf-Z6RatqTtdoVhZ7G7WbPovLlQ 轧筝] </ref>
==视频==
{{#iDisplay:t0553q7l8s1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