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1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File:牛罵頭遺址入口.jpg |thumb |400px|有框|右|牛罵頭遺址入口[https://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970/%E7%89%9B%E7%BD%B5%E9%A0%AD%E9%81%BA%E5%9D%80%E6%96%87%E5%8C%96%E5%9C%92%E5%8D%80 照片來自]]]
'''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 [[ 牛罵頭遺址 ]] 」位於 [[ 臺中市 ]][[ 清水區 ]] (舊稱 [[ 牛罵頭 ]] )鰲峰山上 [[ 臺中港 ]] 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位在 [[ 鰲峰山 ]] 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以臺中最早發現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代表「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命名,地底下蘊藏不少的文化層堆積,地面上也歷經不同時期的更迭。「牛罵頭」為臺中清水區的舊稱,源自於平埔拍瀑拉族(Papora)的聚落牛罵社(Gomach)音譯而來,園區規劃兼具保存文化資產與展示教育的用途,不僅展出文化遺址介紹、出土文物典藏、考古挖掘方式等讓大家認識臺灣中部地區過去人類的生活面貌與拓墾歷程,還有日治時期神社留下來的遺跡以及原軍事營區的建築設施設置在其中,是一處蘊藏豐富歷史文化意義的空間。
四千多年前的史前時代,「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孕育保存了「 [[ 牛頭罵文化 ]] 」、「 [[ 營埔文化 ]] 」、「 [[ 番仔園文化 ]] 」等文化層的遺跡,並與南部「 [[ 牛稠子文化 ]] 」也有往來關係,相互影響發展。 [[ 拍瀑拉族 ]] 人原在此漁獵游耕生活,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陸續受到 [[ 荷蘭 ]] 人統治以及明清時期的大量漢人移入開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 [[ 日本 ]] 人先行在此地闢建運動場,因環境優美,而後興建「 [[ 清水神社 ]] 」,為政教合一的日本精神代表,也是做為控制殖民地人民信仰的工具。 [[ 臺灣 ]] 光復以後,此處改為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因後來營區裁併土地歸還臺中市政府,牛罵頭遺址在多位學者專家建議之下,被列為市定遺址並活化空間,規劃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景點簡介===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石器的類型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漁獵用具。其年代在距今四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年前之間,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地勢較高地區,到了晚期距今約三千七、八百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遺址更遍及 [[ 苗栗縣 ]] 、 [[ 臺中市 ]] 、 [[ 彰化縣 ]] 、 [[ 南投縣 ]] 等地。
牛罵頭遺址最早發現於日治時代末期,戰後,歷經五○年代至七○年代的調查研究後,有關牛罵頭遺址及相關歷史的研究,即趨於停頓。因此, [[ 臺中縣 ]] 文化局針對鰲峰山上原陸軍清水營區(土地已由軍方於民國八十六年撥還臺中縣政府),亦為日治時代的臺中州大甲郡清水神社所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溫振華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共同進行「牛罵頭遺址資料蒐集研究計畫」案,內容包括歷史文獻的調查研究和遺址範圍考古發掘兩部分,並於民國九十年四月完成研究報告。遺址發掘經向教育部申請並獲得核發考古挖掘執照後,於民國九十年一、二月間由劉益昌教授正式進行考古試掘工作,考古遺址經試掘後發現營區範圍的中間和廣場,大部分因日治時代興建清水神社將山嶺地形推平已經破壞原文化層,因此專家學者建議中間區域可開放作為規劃遺址活化利用等相關使用;而營區內西、北側區域目前則保存有良好之文化層堆積及出土有石頭排列之建築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