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位在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以臺中最早發現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代表「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命名,地底下蘊藏不少的文化層堆積,地面上也歷經不同時期的更迭。「牛罵頭」為臺中清水區的舊稱,源自於平埔拍瀑拉族(Papora)的聚落牛罵社(Gomach)音譯而來,園區規劃兼具保存文化資產與展示教育的用途,不僅展出文化遺址介紹、出土文物典藏、考古挖掘方式等讓大家認識臺灣中部地區過去人類的生活面貌與拓墾歷程,還有日治時期神社留下來的遺跡以及原軍事營區的建築設施設置在其中,是一處蘊藏豐富歷史文化意義的空間。
四千多年前的史前時代,「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孕育保存了「牛頭罵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等文化層的遺跡,並與南部「牛稠子文化」也有往來關係,相互影響發展。拍瀑拉族人原在此漁獵游耕生活,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陸續受到荷蘭人統治以及明清時期的大量漢人移入開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先行在此地闢建運動場,因環境優美,而後興建「清水神社」,為政教合一的日本精神代表,也是做為控制殖民地人民信仰的工具。臺灣光復以後,此處改為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因後來營區裁併土地歸還臺中市政府,牛罵頭遺址在多位學者專家建議之下,被列為市定遺址並活化空間,規劃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園區入口處,可見一座陶器標的物,象徵了距今約四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之間,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要代表的牛罵頭文化。進入園區內,原營區的軍事屋舍被轉作為展館空間所使用,外牆上還清晰可見營區編號,見證了過往的歷史歲月,然而日治時代的清水神社,在臺灣光復以後被民眾及國軍摧毀、拆除,現今僅剩下少許遺跡如司令台旁的一對石獅、照明參拜道的石燈籠底座,以及部份的護欄,可供回想當年神社的風采。另外園區設有景觀台可飽覽清水區景色,鄰近後參道也可體驗往昔參拜神社的路徑,是一處寓樂於教適合假日親子出遊的好場所。[1]
目錄
景點簡介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石器的類型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漁獵用具。其年代在距今四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年前之間,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地勢較高地區,到了晚期距今約三千七、八百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遺址更遍及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
牛罵頭遺址最早發現於日治時代末期,戰後,歷經五○年代至七○年代的調查研究後,有關牛罵頭遺址及相關歷史的研究,即趨於停頓。因此,臺中縣文化局針對鰲峰山上原陸軍清水營區(土地已由軍方於民國八十六年撥還臺中縣政府),亦為日治時代的臺中州大甲郡清水神社所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溫振華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共同進行「牛罵頭遺址資料蒐集研究計畫」案,內容包括歷史文獻的調查研究和遺址範圍考古發掘兩部分,並於民國九十年四月完成研究報告。遺址發掘經向教育部申請並獲得核發考古挖掘執照後,於民國九十年一、二月間由劉益昌教授正式進行考古試掘工作,考古遺址經試掘後發現營區範圍的中間和廣場,大部分因日治時代興建清水神社將山嶺地形推平已經破壞原文化層,因此專家學者建議中間區域可開放作為規劃遺址活化利用等相關使用;而營區內西、北側區域目前則保存有良好之文化層堆積及出土有石頭排列之建築遺構。
此外,遺址分布範圍的研究結果,亦較原來所知為低,約至海拔二十公尺,即由上方園區的軍營延伸至山下清水區大街路附近,並證實本遺址包括上層的番仔園文化,中層的營埔文化與下層的繩紋紅陶時期的牛罵頭文化,也是大肚台地三個主要的文化層。而參與審查研究案的學者均一致肯定牛罵頭文化遺址的重要性,建議應指定為遺址類型古蹟保存,和文獻資料蒐集有助於了解牛罵社(Gomach)與週遭其他平埔族社群的關係,及與清領時代漢人在今清水海岸平原一帶拓墾的互動實態,乃至日治時代清水街的社會和生活概況的建構;同時也印證了牛罵頭文化向上承接臺灣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並與臺灣南部的「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往來關係;向下則開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臺灣中部「營埔文化」與金屬器和金石並用時期的「番仔園文化」。
歷史沿革:
此遺址為日學者國分直一於日治末期西元1943年所發現,但更早於1937年興建清水神社時可能已經露出,神社社主西村昌隆氏收藏有本遺址出土的石器與陶器。1950年代劉斌雄先生曾經進行詳細調查工作,發現本遺址至少包括具有繩紋紋飾的紅陶文化以及黑陶文化,亦即今日所稱的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二個清晰的文化層和一個年代可能最晚而以橙褐色方格紋陶器(即為番仔園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層。
故臺中市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是目前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為命名。牛罵頭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500至3400年之間,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地勢較高地區,到了晚期距今約三千七、八百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遺址遍及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範圍極廣。牛罵頭遺址,於民國94年新版文資法修正施行,改為臺中縣縣定遺址,民國99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逕改列市定遺址。
現狀:
目前牛罵頭遺址所在之文化園區基地完整成區塊,雖然園區中間和廣場大部分因地層推平已經破壞原文化層,但周圍環境,尤其西、北側區域大體因保安林而保留較完整的文化層,山下大街路則已因開發建設趨於飽和,而不易發現完整的文化層。
特徵:
牛罵頭文化與臺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距今7000─5000年)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石器的類型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漁獵用具。近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於民國90年1、2月出土史前石頭排列之建築遺構,及於民國93年首度發現牛罵頭時期之卵石砌墓葬群及人骨殘骸。
種類:
牛罵頭文化
預約導覽相關訊息
1. 園區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00~下午17:30;週一休館。
2. 預約導覽解說場次:
(1)週末預約導覽解說場次:每月第2、4個週六、週日上午10:30、下午14:30各一場,每場導覽時間約1.5小時。
線上預約:按此轉至線上預約頁面
導覽解說團隊: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志工大隊海線支隊志工。
洽詢電話:04-22290280分機513 吳小姐(週一至週五9:00~12:00;13:30~16:30)
(2)週二至週五時段,請洽拍瀑拉文化基地,電話(04)2622-2596。
3. 注意事項:
(1)週末預約導覽解說服務,採線上預約申請方式,並須於參觀日7天前完成預約。
若該場次預約人數未達5人以上,基於志工支援人力成本效益考量,本處志工隊將保留預約名單接受權利,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已預約民眾若未收到預約成功電子郵件通知,請主動聯繫文化資產處,俾利確認預約成功與否。
(2)週二至週五預約導覽解說服務,請洽拍瀑拉文化基地,電話(04)2622-2596。
景點資訉
地址: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
電話:04-22290280#505、502
04-2622080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30);週一休館
網站連結:http://niumatou.taichung.gov.tw/(會開啟新網頁)[2]
視頻
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 「探詢文明的起源: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台中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外部連結
-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 Facebook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臺灣數位文化中心
- 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導覽景點介紹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網站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臺中觀光旅遊網Taichung To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