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8
次編輯
變更
黃嘴河燕鷗
,创建页面,内容为“ thumb | 300px | '''黃嘴河燕鷗''' <br> [https://kknews.cc/news/8mxoy5l.html 原圖鏈 接] '''黃嘴河燕鷗'''<ref>{{cite…”
[[File:黃嘴河燕鷗001.jpg | thumb | 300px | '''黃嘴河燕鷗''' <br> [https://kknews.cc/news/8mxoy5l.html 原圖鏈
接] ]]
'''黃嘴河燕鷗'''<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news/8mxoy5l.html |title=動物圖集:黃嘴河燕鷗|
date=2017-05-16|work=每日頭條}}</ref>(學名:Sterna aurantia)體長37-43厘米,體重為134-170克。是中等體型的頭頂黑色的燕鷗。嘴大,黃色,腿紅或橘黃色,尾深叉而形長。上體、腰及尾深灰,外側尾羽白,翼尖近黑。
==簡介==
*雄性成鸟头上部及两侧暗赤红色,部分标本头上因少红色而显出以棕褐色为主;背及两肩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
栗色。尾羽中央一对栗色,具黑色羽端;相邻一对羽基部及羽干旁边栗色,余部黑色,再向外一对全黑色;最外侧3
对黑色而具宽大的白端斑,其中最外侧的一对外缘更全白。翼上小覆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灰黑色;翅余部黑色,其
余覆羽、三级飞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密布白色虫蠹状细横纹,最外侧7片飞羽有白色的羽干和羽缘。颏淡黑色;喉至胸
由亮赤红至暗赤红色,后者有一狭形、或有中断的白色半环纹,下胸两侧在部分标本中见有露出棕褐色成块斑状;以
下为赤红色至洋红色。
*雌性成鸟头、颈和胸纯为橄榄褐色;腹部为比雄鸟略淡的红色;翼上的白色虫蠹状纹转为淡棕色。
虹膜淡黄色;嘴黑色;脚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5-110克,♀91-105克;体长♂315-368毫米,♀318-350毫米;嘴峰♂18-20毫米,♀18-22毫米;
翅♂150-158毫米,♀150-154毫米;尾♂199-221毫米,♀195-200毫米;跗蹠♂15-17毫米,♀15-17毫米。(注:♂
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生活于[[热带雨林]],特别是次生密林,也出现于小块丛林、
竹林和疏林中。
==生活习性==
单个或成对活动;树栖性,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俟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
虫而去,飞行力较差,虽快而不远。
橙胸咬鹃在[[中国]]为冬候鸟。每年8月末9月初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通常到达中国的时间在9月末10月初,大量
迁来的时间在10月中下旬,最迟到11月初。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白天停息下来觅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见和豆雁
、鸿雁在一起,这或许因为它们相近的食物构成和要求的栖息环境较一致的关系。迁徙时无论飞行、休息和觅食均成
群。迁飞时常单列飞行,边飞边叫,叫声甚高。到达越冬地后,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通常在天气晴暖时活动积极
,且较分散;阴雨和冰雪及大风天气则于背风处集成小群,且不大活动。迁离中国的时间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
晚在4月末至5月初,这多是一些不参加当年繁殖的亚成体。春季迁徙群多以对和家族群组成,群较秋季为小。
橙胸咬鹃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它的食物主要是[[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各种[[昆虫]]以
及它们的幼虫,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浆果与种子等。
叫声有点像支离的猫叫声,一般似“shiu”的3声断续,从容不迫地发出,大概1分钟叫5、6次,冲击捕虫时或惊恐
时也常发出似“krak”的单噪声,但平时甚静,不但栖止时不爱叫,来来去去也甚寂静。雄鸟啭鸣为五音一拍的kek
tau tau tau tau。粗哑的kek kek声反复鸣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在北美洲、
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
中国分布: 越冬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迁徙期间遍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华北、新疆、西藏等地
。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山东及河北。越冬区在长江流域及华东各省至湖北、湖南及台湾。也见于西
藏南部。冬季有约2万个体在鄱阳湖。
==亚种分化==
橙胸咬鹃(5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橙胸咬鹃婆罗洲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dulitensis Ogilvie-Grant, 1892
2. 橙胸咬鹃尼亚斯岛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nias Meyer de Schauensee & Ripley, 1940
3. 橙胸咬鹃指名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oreskios Temminck, 1823
4. 橙胸咬鹃云南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stellae Deignan, 1941
5. 橙胸咬鹃马来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uniformis Robinson, 1917
==繁殖方式==
橙胸咬鹃的繁殖期为 3-5月,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自己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
色为淡咖啡色,形状为圆形。孵化期为17-19天,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橙胸咬鹃过去一直是中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1985年以来,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种群
数量已急剧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170只。全球报告
,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冬种群数量为20万只,[[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别为25万和 55000只,主要是太平洋亚
种;欧洲约为30万只 (Philippona 1972),主要是指名亚种;[[加拿大]]亚种估计为1800只,阿拉斯加亚种估计为
1500只,格陵兰亚种估计为12000-15000只。
== 參考文獻 ==
{{Reflist}}
接] ]]
'''黃嘴河燕鷗'''<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news/8mxoy5l.html |title=動物圖集:黃嘴河燕鷗|
date=2017-05-16|work=每日頭條}}</ref>(學名:Sterna aurantia)體長37-43厘米,體重為134-170克。是中等體型的頭頂黑色的燕鷗。嘴大,黃色,腿紅或橘黃色,尾深叉而形長。上體、腰及尾深灰,外側尾羽白,翼尖近黑。
==簡介==
*雄性成鸟头上部及两侧暗赤红色,部分标本头上因少红色而显出以棕褐色为主;背及两肩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
栗色。尾羽中央一对栗色,具黑色羽端;相邻一对羽基部及羽干旁边栗色,余部黑色,再向外一对全黑色;最外侧3
对黑色而具宽大的白端斑,其中最外侧的一对外缘更全白。翼上小覆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灰黑色;翅余部黑色,其
余覆羽、三级飞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密布白色虫蠹状细横纹,最外侧7片飞羽有白色的羽干和羽缘。颏淡黑色;喉至胸
由亮赤红至暗赤红色,后者有一狭形、或有中断的白色半环纹,下胸两侧在部分标本中见有露出棕褐色成块斑状;以
下为赤红色至洋红色。
*雌性成鸟头、颈和胸纯为橄榄褐色;腹部为比雄鸟略淡的红色;翼上的白色虫蠹状纹转为淡棕色。
虹膜淡黄色;嘴黑色;脚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5-110克,♀91-105克;体长♂315-368毫米,♀318-350毫米;嘴峰♂18-20毫米,♀18-22毫米;
翅♂150-158毫米,♀150-154毫米;尾♂199-221毫米,♀195-200毫米;跗蹠♂15-17毫米,♀15-17毫米。(注:♂
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生活于[[热带雨林]],特别是次生密林,也出现于小块丛林、
竹林和疏林中。
==生活习性==
单个或成对活动;树栖性,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俟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
虫而去,飞行力较差,虽快而不远。
橙胸咬鹃在[[中国]]为冬候鸟。每年8月末9月初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通常到达中国的时间在9月末10月初,大量
迁来的时间在10月中下旬,最迟到11月初。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白天停息下来觅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见和豆雁
、鸿雁在一起,这或许因为它们相近的食物构成和要求的栖息环境较一致的关系。迁徙时无论飞行、休息和觅食均成
群。迁飞时常单列飞行,边飞边叫,叫声甚高。到达越冬地后,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通常在天气晴暖时活动积极
,且较分散;阴雨和冰雪及大风天气则于背风处集成小群,且不大活动。迁离中国的时间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
晚在4月末至5月初,这多是一些不参加当年繁殖的亚成体。春季迁徙群多以对和家族群组成,群较秋季为小。
橙胸咬鹃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它的食物主要是[[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各种[[昆虫]]以
及它们的幼虫,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浆果与种子等。
叫声有点像支离的猫叫声,一般似“shiu”的3声断续,从容不迫地发出,大概1分钟叫5、6次,冲击捕虫时或惊恐
时也常发出似“krak”的单噪声,但平时甚静,不但栖止时不爱叫,来来去去也甚寂静。雄鸟啭鸣为五音一拍的kek
tau tau tau tau。粗哑的kek kek声反复鸣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在北美洲、
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
中国分布: 越冬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迁徙期间遍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华北、新疆、西藏等地
。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山东及河北。越冬区在长江流域及华东各省至湖北、湖南及台湾。也见于西
藏南部。冬季有约2万个体在鄱阳湖。
==亚种分化==
橙胸咬鹃(5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橙胸咬鹃婆罗洲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dulitensis Ogilvie-Grant, 1892
2. 橙胸咬鹃尼亚斯岛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nias Meyer de Schauensee & Ripley, 1940
3. 橙胸咬鹃指名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oreskios Temminck, 1823
4. 橙胸咬鹃云南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stellae Deignan, 1941
5. 橙胸咬鹃马来亚种 Harpactes oreskios uniformis Robinson, 1917
==繁殖方式==
橙胸咬鹃的繁殖期为 3-5月,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自己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
色为淡咖啡色,形状为圆形。孵化期为17-19天,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橙胸咬鹃过去一直是中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1985年以来,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种群
数量已急剧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170只。全球报告
,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冬种群数量为20万只,[[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别为25万和 55000只,主要是太平洋亚
种;欧洲约为30万只 (Philippona 1972),主要是指名亚种;[[加拿大]]亚种估计为1800只,阿拉斯加亚种估计为
1500只,格陵兰亚种估计为12000-15000只。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