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30
次編輯
變更
大溪文化
,無編輯摘要
[[File:大溪文化.jpg|350px|缩略图|右|<big>大溪文化高圈足陶豆</big>[http://www.ycbwg.com/picture/2016619233626925.jpg 原图链接][http://www.ycbwg.com/view.asp?id=1159 来自 宜昌博物馆 的图片]]]
营造 [[ 半地穴式 ]] 和地面 [[ 建筑 ]] ,在居住面下往往铺有厚的 [[ 红烧土 ]] 块垫层,有的房屋墙外铺有红烧土渣地面散水或有专门的 [[ 檐廊 ]] ,以适应南方多雨炎热气候。
==文化特征==
大溪文化的 [[ 陶器 ]] 以 [[ 红陶 ]] 为主<ref>[http://ls.anhuinews.com/system/2017/06/05/007637312.shtml 新石器考古长江流域大溪文化陶器],中安在线,2017-06-05</ref>,普遍涂红 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 [[ 红色 ]] ,器内为灰、黑。盛行圆 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 [[ 印纹 ]] ,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有少量 [[ 彩陶 ]] ,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索纹、横人字 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 有 [[ 釜 ]] 、斜沿罐、小口直领罐、 [[ 壶 ]] 、 [[ 盆 ]] 、 [[ 钵 ]] 、 [[ 豆 ]] 、 [[ 簋 ]] 、圈 、 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 [[ 器盖 ]] 等。
大溪文化的彩陶纹 饰有横人字形纹、曲线网格纹,有的器形和彩纹,明显受 [[ 仰韶文化 ]] 庙底沟类型的影响。 [[ 洞庭湖 ]] 北岸、西北岸地 区,如三元宫、 [[ 丁家岗 ]] 、 [[ 汤家岗 ]] 等地的遗存,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夹砂陶比例大,红褐胎黑皮陶和 [[ 白陶 ]] 占一定 数量。
有特征鲜明的盘口 [[ 圈足罐 ]] 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盘 少, [[ 彩陶筒形瓶 ]] 仅有个别发现。以通体装饰的印纹、刻 划纹为特色,漩涡纹、变体卷云纹彩陶也具特点,没有发现受 [[ 庙底沟类型 ]] 彩陶影响的迹象。有人认为,这 类遗存虽确有许多与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可能 是受大溪文化强烈影响的另一种 [[ 原始文化 ]] 。
==陶支座==
一类陶制出土 [[ 文物 ]] ,源于大溪文化,被认为是 [[ 炊器 ]] 的一种。三峡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饮煮 [[ 食物 ]] 时以石块或支座支撑,为炊器的底座和支架。随着技术发展,陶支座逐渐失去实用价值,成为装饰用品。其表面常有 [[ 戳印 ]] 、刻划 [[ 纹样 ]] 和 [[ 符号 ]] 。1998年于 [[ 湖北 ]][[秭归| 秭归县 ]] 柳林溪出土1000余件陶支座<ref>[http://news.sohu.com/39/81/news201978139.shtml 湖北省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搜狐,2002-7-3</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