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492
次編輯
變更
通识教育
,無編輯摘要
==大学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通识(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和大学通识(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大学通识包括四范畴科目,分别为文化传 承(Our Own Heritage)、自然、科技与环境(Natur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社会与文化(Society and Culture)、自我与人文(Self and Humanities)。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采用的是知识广度的理念,即包含数理、文学等的“全方位”学习。由1980年,学校逐步把通识课程移为各院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该核心课程共分为以下十类:外国文化、历史A、历史B、文艺A、文艺B、文艺C、伦理、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 。<ref>[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24394/answer/22730610 大学是否需要通识教育,有多少大学已经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知乎 , 2019-10-3</ref>。
美国常春藤盟校基本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文凭跨越文理分科,称为“文理学士”(英语:BLibStud)。
*香港大学“拓展科目”(Broadening Courses), 分四范畴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tudies)、科学技术 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文化价值研究(Culture and Value Studies) 及信息技术研究(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udies)。
*香港教育大学,通识教育包含三个范围,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拓宽课程及通识巩固课程。通识拓宽课程的范畴涵盖四个组别:一、人性,诠释及观点;二、群体,社会及文化;三、自然,科学及技术及四、正向教育与价值教育 <ref>[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07/08/23/001836291.shtml 香港高校的通识教育],北方网, 2007-8-23</ref> 。
*台湾的现代通识教育开始于国立台湾大学。出任台大校长的虞兆中认为,现代大学和传统儒家教育观一脉相承,学生人格养成应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于是1982年(民国71年)年在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负责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次年在台大开设“社会科学大意”和“自然科学大意”两门课程,再一年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较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五类通识领域增设多门课程。随后,台湾各大学相继推出通识教育课程。中华民国教育部乃于1984年(民国73年)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