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山大佛

移除 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增加建造===
 
[[隋朝]][[仁寿 (隋朝)|仁寿]]年初,开化寺中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另一说李渊礼佛是在称帝之前,礼佛回去后当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登基后李渊将寺名改为开化寺唐。
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 [[ 唐高宗 ]] 李治巡幸并州,与皇后武则天同游童子寺、开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与皇后、妃嫔、宫人施舍了很多珠宝、财物、衣服。
===毁灭破坏===
[[会昌 (唐朝)|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开化寺佛阁在[[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风雨中。唐[[乾 ]] 二年(公元895年),盘踞并州的[[河 東節 东节 度使]]、后来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李克用|晋王]][[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开化寺佛阁。历经五年,佛阁终于建成。[[后晋]][[开运 (石重贵)|开运]]二年(公元945年),镇守太原的北平王、后来的[[后汉高祖]][[ ]]到开化寺焚香礼佛后,出资重修佛像和佛阁,留有苏禹珪所撰《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北宋]][[淳化 (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释迦]][[如来]][[舍利]]塔(即今[[开化寺旧址及连理塔|开化寺连理塔]])。[[元朝]]末年,开化寺毁废,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一齐被毁。[[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晋恭王]][[朱棡]]重建开化寺,开化寺改名为法华寺。
===重新发现===
1980年至1983年间,参加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员王剑霓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王剑霓1980年10月被抽调参加地名普查,其祖父[[王建屏]]是[[ 山西佛协会]] 创始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 山西佛教会]] 会长。王剑霓幼时曾听祖父讲过太原西山大佛的故事。调查地名时,王剑霓发现太原蒙山一带有很多带“寺”字的地名,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奇怪。实地调查时,他发现“大肚崖”其实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头部已经遗失,露出的胸部高度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达数十米。佛像背后的山崖顶上的平地还有绵延大约五百米的古建筑遗迹。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的“简讯”中报道了这一消息。2000年9月21日,蒙山大佛被列入第二批[[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遗存==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 摩崖]] 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 (浙江)|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
蒙山大佛自双腿下部至颈高约30米。研究者按照双肩宽度18米估计佛像头部高度大约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约46米。这与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唐代的《[[冥 報記輯書报记辑书]]》记载蒙山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还有媒体称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这些媒体由此认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 大佛]]还要高。甚至有媒体声称,蒙山大佛与[[乐山大佛]]、巴米扬大佛齐名,并根据三者的高度关系(认为蒙山大佛高66米)将蒙山大佛称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约15米)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断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遗迹北面存有一[[龟趺]],碑已失。佛龛西侧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阁时嵌入 檩所用。大佛龛外东侧,崖面上还有一块摩崖碑刻和二个洞窟的遗存。摩崖碑刻大约处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为长方形,高2.50米,宽1.85米,是预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断出刻的是[[佛经]],无法确知是哪一部经。摩崖碑刻东侧的小窟高、宽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坏。小窟的东边是一平面为方形的大窟,面阔2.97米,进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攒尖顶]]。长方形的窟门高1.74米、宽0.97米、深0.52米,门两侧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 栌斗]] ,栌斗之上是雕刻的[[阑额]],阑额的[[斗栱]]为一斗三升式,柱间斗栱为人字形叉手。叉手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翘。结合四角攒尖顶、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翘两个特征,研究者认为此窟可能开凿于北齐。窟内为素壁,并无龛像,属于[[禅窟]],窟内残存有[[ ]][[康熙]]四十六年的题记。。2003年至2004年,太原市政府也曾有意开发蒙山大佛。2005年,寺底村的村办煤矿被关停,寺底村再次计划开发蒙山大佛旅游,先清理了覆盖佛身的土石。随后,寺底村筹集资金,打算为蒙山大佛补上一颗佛头。2006年9月,新修佛头的工程开工了。按照寺底村的计划,先要在大佛佛头的位置挖一个坑,打上[[ 混凝土]] 基础,再在其上新建钢筋混凝土材质的佛头,工程预计在2007年5月完工。2007年1月,寺底村的重修过程被紧急叫停,原因是政府认定用水泥修复佛像不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太原市晋源区政府请来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勘测蒙山大佛所在的山体,并重新制订了大佛的保护、重修计划。重新制订的方案是:在佛身上选几个点,将拧起来的几根钢筋打入,灌入水泥,以固定岩体,防止塌落;新修佛头选用新型材料,看起来像岩石,但远比岩石轻。新修的佛头高12米,直径8米,重140吨左右,风格参考了当地出土的北齐佛像。加固佛身时共计灌浆450吨以上。2008年1月,佛头安放完毕。2008年10月7日,完成修复的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同年11月,太原市物价局召开会议,讨论蒙山大佛景区的定价问题,初步的方案是门票90元人民币。不过,最终蒙山大佛还是维持免费开放。蒙山大佛附近有[[煤炭]]、[[石灰石]]等矿藏,多年的开采导致蒙山大佛附近出现采空区,威胁着蒙山大佛的安全。2008年至2011年,太原市先后共申请到2.11亿元人民币用于蒙山地质治理。治理恢复了荒山、荒坡的植被,也基本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
2011年2月,太原市的39名[[政协委员]]同1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议,建议政府及早着手修复蒙山另外八尊大佛。他们认为,蒙山大佛两侧的山体上各有四尊未修复的佛身,连同已经重修的蒙山大佛,共是九尊大佛。提案中列举了六条理由,例如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佛教徒来太原朝拜”、修复九尊佛后蒙山“将超过[[ 美国总统山]] 的规模”、经专家研究考察“蒙山大佛的保护开发利国利民利世界”等。
2013年10月1日,蒙山大佛披上了一件金色僧袍。此事经报道后,有媒体质疑此举是为了遮羞,是为了用僧袍遮住风化严重的佛身。10月9日,蒙山大佛景区将大佛的僧袍取下。景区负责人表示蒙山大佛的修复是“修旧如旧”,穿僧袍绝不是遮羞;穿僧袍和与[[泰国]]的交流活动有关,披僧袍是活动主办方提出的,僧袍并非临时制成,是5年前捐赠的;取下僧袍是因为那一天风大,害怕僧袍被风刮坏。
==参考文献==
248,3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