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山大佛

增加 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蒙山大佛''',也称''' 晋阳西山大佛''' ,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 (山西)|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 (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劉知遠]]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 ]] (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中文名 蒙山大佛 外文名 Mengshan Buddha 别 名 西山大佛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开凿年代北齐天保年间 开放时间 2008年10月 类 别 石窟寺及石刻 级 别 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国家 中国 门票价格 70元 ==历史== ===修建过程===
中文名 蒙山大佛 外文名 Mengshan Buddha 别 名 西山大佛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开凿年代北齐天保年间 开放时间 2008年10月 类 别 石窟寺及石刻 级 别 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国家 中国 门票价格 70元
== 历史 ==
=== 修建过程===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北齐]][[天保 (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时也被称为“晋阳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珪《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据《[[北史]]》中后主[[高纬]]“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的记载,认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纬时;又根据[[宋朝|宋]]人记载中蒙山曾有北齐[[天统_(高纬)|天统]]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统五年三四月间北齐后主身在晋阳且有重要佛事举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时间就是北齐天统五年(公元569年)。
=== 增加建造 ===
[[隋朝]][[仁寿 (隋朝)|仁寿]]年初,开化寺中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另一说李渊礼佛是在称帝之前,礼佛回去后当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登基后李渊将寺名改为开化寺唐。
 
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与皇后武则天同游童子寺、开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与皇后、妃嫔、宫人施舍了很多珠宝、财物、衣服。
 
===毁灭破坏===
 
[[会昌 (唐朝)|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开化寺佛阁在[[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风雨中。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盘踞并州的[[河東節度使]]、后来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李克用|晋王]][[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开化寺佛阁。历经五年,佛阁终于建成。[[后晋]][[开运 (石重贵)|开运]]二年(公元945年),镇守太原的北平王、后来的[[后汉高祖]][[劉知遠]]到开化寺焚香礼佛后,出资重修佛像和佛阁,留有苏禹珪所撰《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北宋]][[淳化 (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释迦]][[如来]][[舍利]]塔(即今[[开化寺旧址及连理塔|开化寺连理塔]])。[[元朝]]末年,开化寺毁废,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一齐被毁。[[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晋恭王]][[朱棡]]重建开化寺,开化寺改名为法华寺。
=== 重新发现 === 
1980年至1983年间,参加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员王剑霓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王剑霓1980年10月被抽调参加地名普查,其祖父[[王建屏]]是[[山西佛协会]]创始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山西佛教会]]会长。王剑霓幼时曾听祖父讲过太原西山大佛的故事。调查地名时,王剑霓发现太原蒙山一带有很多带“寺”字的地名,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奇怪。实地调查时,他发现“大肚崖”其实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头部已经遗失,露出的胸部高度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达数十米。佛像背后的山崖顶上的平地还有绵延大约五百米的古建筑遗迹。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的“简讯”中报道了这一消息。2000年9月21日,蒙山大佛被列入第二批[[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 遗存 ==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 (浙江)|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
2013年10月1日,蒙山大佛披上了一件金色僧袍。此事经报道后,有媒体质疑此举是为了遮羞,是为了用僧袍遮住风化严重的佛身。10月9日,蒙山大佛景区将大佛的僧袍取下。景区负责人表示蒙山大佛的修复是“修旧如旧”,穿僧袍绝不是遮羞;穿僧袍和与[[泰国]]的交流活动有关,披僧袍是活动主办方提出的,僧袍并非临时制成,是5年前捐赠的;取下僧袍是因为那一天风大,害怕僧袍被风刮坏。
== 参考 文献==
249,1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