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智化寺

增加 96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智化寺.jpg|有框|右|[http://s.visitbeijing.com.cn/uploadfile/2012/1227/20121227112056404.jpg 原图链接][http://s.visitbeijing.com.cn/html/j-101751_gl.shtml 来自 北京旅游网]]]
'''智化寺'''位于[[中國]][[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现为“北京文博交流馆”,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智化寺是北京市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 <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9050850 幸存于京城闹市内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寺院],哔哩哔哩,2018-12-26 </ref>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明朝]][[正统 (年号)|正统]]八年(1443年)[[司礼监]][[太监]][[王振]]舍宅建私庙。正统九年(1444年)该庙建成,[[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智化寺初建时是王振的家庙。
《[[明史]]·宦官传》载:“正统七年[[誠孝昭皇后|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王振真正开始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犯明朝,在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御驾亲征。因王振越俎代庖、指挥无方和轻敌,明军遭遇[[土木堡之变]] <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7807549_17f208f3d001004h7l.html 被人忽略的土木堡之变],新浪网,2018-03-01</ref> ,五十万军队近乎全军覆没,王振死在乱军中,明英宗被俘。
此后数百年间,智化寺香火不断。直到[[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途经禄米仓胡同,见智化寺“其后殿西庑,[[王振|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带锦衣,香火不绝。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褒其忠义”。沈廷芳曾参与校阅《明史》,深知王振专权害国的历史,“观览之下,不禁发指”。由于憎恨宦官专权“渎乱朝纲”,沈廷芳上奏[[乾隆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该奏议获乾隆帝批准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9D2JFD50523GN04.html 他毁了朱元璋的1件遗物,明朝皇帝不敢管他,乾隆却砸烂他的塑像],网易,2018-01-30</ref>
此后,智化寺日趋破败,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拆毁,建筑残败,佛像蒙尘,古柏被砍伐殆尽。[[中华民国]]时期,智化寺僧人靠出租房屋为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北平]]后,智化寺情况更趋恶化,寺院内居住着经营各种小生意的人家,佛殿内常停棺柩,遍地是垃圾、泥水。
==智化寺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 <ref>[https://culture.china.com/heritage/memory/jingyinyue/ 智化寺京音乐],中华网</ref> 是中国现存古乐中唯一按代传承的乐种。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振将宫廷音乐移入智化寺,在智化寺传袭至今,从未间断,21世纪初已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智化寺京音乐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身,同[[西安都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南管|福建南音]]并称中国“五大古乐” <ref>[https://fo.ifeng.com/news/detail_2012_09/17/17670412_0.shtml?_from_ralated 五大古乐会聚第三届北京智化寺音乐节 演绎经典],凤凰网,2012-09-17</ref> 。智化寺京音乐曲调空灵古朴,保留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乐===
王振凭借独特的地位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进自己的私庙。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受,不与外界接触,明代进寺院的音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流传至今虽历经五百年,因为它仍然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迹风,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公尺谱方式,谱本截止到2013年发现和保存的主要由三套:一是寺中二十六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二是水月庵坤[[光绪]]癸卯年(1903年)的抄本,三是1952年智化寺艺僧广在如来殿藏经橱内发现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智化寺十五代艺僧永干所抄的古谱。这三套乐谱经古乐专家查夷平先生研究,其四个基音(哑乙、勾、靠凡、夹六)都相同,而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和发音效果也丝毫不差,可以说,从1694年至今300年间,智化寺音乐乐谱一直没有变动。结合艺僧们在传授上的封闭特性推断,从开寺至今智化寺音乐原质没有变动,因此,智化寺的乐谱已具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ref>[https://item.btime.com/36vltkhrqe08ataupd2smd1i5s7 可以听的秘籍?智化寺的古乐谱],北京时间,2017-11-22</ref>
===乐器自制===
智化寺藏有大批佛经,元明清三代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均有。该寺以明代各朝佛经最为丰富,包括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天启年间的佛经。智化寺藏经以明代前中期居多。明代有明确纪年的佛经仅缺少建文、万历、泰昌、[[崇祯]]四个年号。清代佛经有明确纪年的是[[康熙]]五年和康熙八年的。此外,还有民国辛酉年(1921年)[[京剧]]戏班演员[[余叔岩]]诚献的梵夹装《九皇盛会》。除《永乐北藏》官刻本、乾隆版大藏经经板外,智化寺还藏有大批明代民间坊刻本,均由信徒供奉,其中既有佛家子弟,也有官员(称为“佛信官”)。
*元代佛经:1984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所长[[杨文书]]从如来殿佛像腹中发现三卷带[[千字文]]编号的元代刻本藏经:《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ref>[http://www.fhsnft.com/index/?info-46.html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福慧寺,2016-02-05</ref> 、《[[陀罗尼集经]]》、《[[大宝积经]]》。三经的版式相同,都采用藏经纸,卷轴装。这三卷元代佛经有三个不同的千字文序号,在书牌中使用“刊印”一词,并写明总数有“三十三大藏”,可见此三卷佛经并非零本,也非用其他旧经板印造,而是属于一套完整的官版[[大藏经]]。因为其版式与《[[赵城藏]]》相同,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其很可能是《[[弘法藏]]》的一部分。
*御赐《[[永乐北藏]]》:又名《北藏》。[[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敕令雕印,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刻,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参与者有道成、一如等人。刻藏地点为北京,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汉经厂(地址位于如今的[[嵩祝寺]])。明英宗复辟后,特地在[[天顺]]六年(1462年)颁赐智化寺大藏经一部及经橱并立碑记。如今此碑仍立在如来殿。如来殿内两侧有高大的曲尺形藏经橱,存放明英宗御赐大藏经。经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挑檐像佛冠,俗称“毗卢帽”;中部是经橱,共640个抽屉,按千字文顺序排列;下部是须弥座。上、下两部分有许多精美的雕饰,主要有如意云纹、卷草纹、莲瓣纹、宝相花纹,上檐还有[[梵文]]真言及吉祥八宝纹饰。各部位的雕刻十分精细,漆金彩绘虽然已经褪去,但仍存浓郁丰厚之感。
111,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