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青年》

增加 1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新青年》 ''' 是在20世纪20年代 [[ 中国 ]] 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 [[ 陈独秀 ]] [[ 上海 ]] 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 (“ 赛先生" ,Science) 、民主(" (“ 德先生" ,Democracy) 和新文学。
==简要经历==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 [[ 康有为 ]] 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 [[ 北京 ]] 。《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 毛泽东 ]] " 二十八画生" 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 [[ 顾克刚 ]] 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 [[ 钱玄同 ]] 邀请 [[ 鲁迅 ]] 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 [[ 胡适 ]] 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 [[ 中国共产党 ]] 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出版概况==
" 五四"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二次革命" 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 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 人权说"" ”“ 生物进化论" " 社会主义" 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 [[ 欧洲 ]] 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 新青年" 。他提出" 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 心理上是" 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 ,而" 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 以自力创造幸福,而" 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 青春中国之再生"; ”; 号召青年"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 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倡导青年要有个性====
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5号发表一九一六年一文,号召国人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时批驳了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 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 从事国民运动,匆囿于党派运动。
《青年杂志》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 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 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
245,7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