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雷音洞

增加 9,480 位元組, 2 個月前
建立新條目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C0C0C0;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雷 音 洞''' </p>
|-
|<center><img src="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06/c6a8422a07e44f82b1d7b241b51a122e.jpe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234317534_614377 圖片來搜狐]
</small>
|}

'''雷音洞''', 又稱石經堂、千佛洞, 位於[[北京]][[房山]]區[[雲居寺]]景區內,2012年9月23日文物部門宣佈,經考古專家研究,雷音洞被認定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佛殿,建成時間為[[隋]]朝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 比山西[[五台山]]現存的兩座唐代佛殿的歷史還要悠久。

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靜琬為維護正法,鐫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分藏於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 九個藏經洞自南而北整修開鑿, 正中第五洞雷音洞是靜琬最初開鑿的藏經洞。,規模之大,歷時之長,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fo/5pgragl.html|title=石經山雷音洞神秘的佛肉舍利|date=2021-09-16|website=KK News|accessdate=2024-04-18}}</ref>


結構

2012年5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進行4個月調查發現,雷音洞不是一般的藏經洞,而是利用自然山洞與人工構建的佛殿,最難得的是現存95%的遺物都是最原先的建築。

雷音洞面積83.8平方公尺,長邊分別為11.07米,7.47米,8.17米,10.11米,呈不規則方形,高度不過3米,四壁皆為人工構建,內砌牢固的石襯牆,外鑲石經版,一共有141塊隋代刻經,5塊元代補刻經版,內含19種經文,由於石經上字跡排版規整,考古人員推測僧人在刻石經之前,經文的數量和字數做精密的計算。<ref>{{Cite Web|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925/106834.htm|title=31年前曾出土佛祖舍利 北京雷音洞是現存最早佛|website=ETtoday|date=2012-09-25|accessdate=2024-04-16}}</ref>

儘管整個雷音洞呈不規則方形,但洞大門的軸線和佛舍利地穴的軸線以及雷音洞正壁的軸線,有嚴格的對位關係。這說明雷音洞在營建之前,經過精密的測量。四根千佛柱的幾何中心點與佛舍利地穴的中心點重合, 中心所供奉為彌勒佛, 1981年,該寺工作人員,曾於該佛座地下發現佛舍利。<ref>{{Cite Web|url=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2/09-24/4205321.shtml|title=北京房山发现国内最早佛殿 95%遗物系初始构建物|website=中國新聞網|date=2012-09-24|accessdate=2024-04-16}}</ref>



千佛柱
雷音洞內的四根千佛柱,共雕刻佛像1056尊,雕工精美。遺跡顯示,雷音洞的經板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預製打磨平整後再運到石經山上雕刻的。其中,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約7000—8000斤。面對石經山崎嶇、狹窄、陡峭的山路,當時是如何將四根龐然大物運至雷音洞的,尚不得而知。


隋代刻經
經板規格是僧人在刻石經之前就刻經的數量和字數經過精密計算。高3尺,寬2尺的經板規格,是按照隋代官式寫經的版式每紙27行、每行17字的規格,以一塊經板大約刻2張紙的規模來確定的:每塊經板的標準版式是刻25行,每行37字,每個字0.8寸(隋尺)見方。
雷音洞四壁鑲嵌的146塊隋代刻經,鑲嵌工藝異常精巧,雖然經過近1400年的歲月變遷,除僅有的幾塊經板曾經脫落過,大部分都完整地鑲嵌在四壁之上。經板和襯牆之間沒有黏合劑,是通過精巧的鑲嵌、卡位等工藝保證了經板牢固、不脫落。
佛舍利的發現
1981年3月26號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羅詔來到北京房山區境內雲居寺旁的石經山考察,當走到半山腰施茶亭遺址時,突然被兩塊風化的石碑所吸引,上面隱隱約約寫著大段文字, 因為上面記載著一段三百年前的有關佛教聖物的往事。
明萬曆二十年五月,名僧真可來到石經山雷音洞,他看到佛像前的一塊拜石塌陷,就命弟子們把石板掀起,準備將其墊平,結果發現下麵是一處洞穴,穴中有一石涵,上面刻有隋代大業年號。
打開石函,裡面為一金函,金函內有一金瓶,盛有佛舍利三顆,真可隨即將這一重大發現上報了朝廷。
舍利被慈聖皇太后迎入宮中供奉,兩個多月後,慈聖皇太后派官員送回,重新安放在雷音洞洞內。
羅詔對碑文上的記載既興奮又感到擔憂,萬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餘年,重新安放的舍利函還在嗎?
那麼那三顆佛舍利會安放在雷音洞的什麼位置呢?
羅詔仔細打量著洞內的每一處角落,他注意到四根千佛柱圍成的中間地面有些異常,其它地面均由青石板鋪設而成,而這個區域卻是裸露的土層。薄薄的土層下盡然是一塊厚重的大石板。石板下面是一個方穴,穴中安放著一個很大的漢白玉石涵,上邊有字,共172個。這些文字記述了明萬曆二十年,達觀真可大師發現隋代所藏佛舍利的情況,函蓋裡側還刻有83字銘文,內容石達觀的心願和出資刻字的人名。
第二層函是隋代青石函,涵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和“於此,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等36字銘文。
第三層函是一個漢白玉石函,上面刻有“慈聖皇太后差官陳儒重安”等26字銘文。
第四層韓式隋代鍍金銀函,上面鏨刻精美的紋飾。
第五層函就是最內層函為羊脂玉函,佛舍利就安放在其中。這時眾人才看清函內有兩顆佛舍利,如米粒大小,乳白色, 旁邊還伴著三顆珍珠。
那麼從這一刻開始,出現了第一個歷史謎團,文字中明明記載著函內安放了三顆舍利,為什麼發現的只有兩顆?另外一顆去了哪裡?<ref>{{Cite web|ur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5Q86BNQ05525WZC.html|title= 1981年,北京石經山發現兩顆舍利,因此牽扯出一樁千古懸案|date=2022-04-25|website=網易|accessdate=2024-04-16}}</ref>
  

1981年11月27日上午,房山縣雲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在清理著名的石經山雷音洞地面時,于原佛座後面地下五釐米處,發現有一方石,下有豎穴,其記憶體有以漢白玉、青石、白銀、白玉四種原料作的五重寶函,當人們開啟了第五重白玉寶函,見到了二粒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著三顆珍珠。
函蓋上面刻有“隋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的三十五字銘文。證明佛舍利在這裡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據史料記載,幽州高僧靜琬從隋文帝那裡得到三顆佛舍利後,即安放在白帶山(後稱石經山)雷音洞內,只有在明萬曆三十年(西元1592年)由當時萬曆皇帝朱翊的母親慈圣皇太后迎入宮中供養過三日,此外未曾有過移動。<ref>{{Cite web|url= https://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ayuwangta/content-1/detail_2010_06/12/1617089_0.shtml|title=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内释迦佛舍利|website=鳳凰網|date=2010-06-12|accessdate=2024-04-16}}</ref>
慈圣皇太后笃信佛教,在京城内外多处建造庙宇,动辄耗费巨万,明神宗也出资无数帮助修建, 李太后又被奉为九莲菩萨。

石经山佛舍了发现后,六月初一慈圣皇太后将其迎回宫内,答应供奉三天,直到八月二十日才归还,前后两月零二十天。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舍利原本是用一个小金瓶盛放,当慈皇太后送回时,舍利函已经重新进行了包装,把原来的小金瓶换成了 羊脂玉函并进行了加封。
按照规定,对于皇家加封过的物品,其它人是不能验看的。
现在我们只能推断,缺失的那颗舍利石被慈圣皇太后留在了宫中。那么她留下的那颗舍利会放在哪里呢?只有一种可能,她把舍利放在京城某处寺院供奉了。在这个时间上有一个巧合, 万历二十年慈圣皇太后下令在京城修建了保存至今的长椿寺, 个寺院供奉了象征她自己的九莲菩萨


佛教中,舍利分为三种,一是肉舍利, 为红色,是血肉火化后凝结而成的。二是 法舍利,为黑色, 是头发火化后形成的。三是 骨舍利,为白色, 是骨火化后形成的。

德清曾有著作《涿州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略》,里面对发现舍利的详细情形做了记载。对舍利有如下描述:如粟米,紫红色,如金刚开。

而1981年发现的舍利描述却是:“这次所发现的二粒舍利,其色白,为骨舍利”。
数量对不上,刚才已经做了分析,那么颜色为什么还出现了差异?
以此推断,真可发现的是肉舍利,1981年发现的是骨舍利。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颜色的差别。只有一种解释,当年慈圣皇太后不是仅仅留下了一颗舍利,而是用两颗骨舍利掉包了三颗肉舍利。 她为什么这样做?一切已无从考证。
現在送兩颗舍利已被送到北京國家首都博物管收藏。
13,4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