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书法教育

增加 84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书法艺术欣赏能力,是传承 [[ 中华民族 ]] 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导语==
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 [[ 技能 ]] 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
几千年来,从识字伊始,即以此导引蒙童学子,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可谓是中国传统“蒙学<ref>[https://www.sohu.com/a/331224944_682915 一生不得不读的中国十大蒙学经典] ,搜狐,2019-08-03 </ref>”中也最为精彩的一种 [[ 文化 ]] 和精神组合。
==中国书法教育溯源==
书法是汉语言文字系统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同汉文字的诞生一样极其久远。或曰:8000年,或曰5000年,后者即指史传之炎黄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大汶口、 [[ 龙山文化 ]] 时期。据对半坡、姜寨的考古发现,早在炎黄立国之前,具有文字意义的刻符的书写(刻画)在陶器上应用已较普遍,郭沫若认为: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钟鼎文,是学术界公认的已具完整体系的古汉 [[ 文字 ]] 。通过对众多甲骨文残片的研究,董作宾先生认为,商代人契刻甲骨文<ref>[https://history.sohu.com/a/674006292_121124788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更是传统文字之一!] ,搜狐,2023-05-08</ref>是“先书后写”的。同样,钟鼎文字也应是在“书写”之后才由工匠制作为“范”,铸刻于铜器之上的。而早期的书法者,被称为“贞人”或“巫史”,属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名可考的有一两百人。书法之艺当肇始于此时。
最初的书法教育,同其他原始 [[ 文化艺术 ]] 形式的传承一样,还仅仅体现为一种口口相传的“家学”或“师学”承继,没有普世的教育含义的。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孔子的出现。
孔子兴私学,将“书法教习”列入“六艺”,成为学人的必修,其后的2500年,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伴随千百代学子的“十年寒窗”,也成为亿万学人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艺术技能和精神享受。
古时的儿童启蒙教程《三字经》中提到:“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可见,即使在明清“尊孔读经”大行其道,非礼勿视,非礼勿闻成为社会痼疾的黑暗时代,书法教育仍是“六艺” [[ 教育 ]] 中硕果仅存的“经典”之学。在数千年沉闷的“经学”教育中为读书人带来了些许的快意,几乎成为了他们表达文化和精神个性的一种唯一寄托。
===书者,心画也——杨雄语===
清末着名学者梁启超在谈到书法时,很有感触地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 [[ 代表 ]] 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正因为如此:书法才能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并成为“中国文化最具 [[ 代表 ]] 性的精神符号”朱天曙《中国书法史》。
==书法教育史略==
官学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始于汉代,在东汉时, [[ 汉灵帝 ]] 在已有的“太学”之外,设立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从“书写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教育体系。政府通过《尉律》选拔书法好的学童,以通经艺取士,极大地促进了书学的兴盛,加之东汉时期纸张的出现,更加推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可以发现,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的鼎盛,使隶、篆字体由此转化为楷书书体,促成了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过度。而这一强劲的时代之风,则更源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可以说正是“书法教育”的兴盛,使中国的书法艺术从此进入了魏晋的辉煌时代。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但就书法教育而言,则是一个定性皈依的时代。魏晋时代,百舸争流,书法艺术各尽其美,尽展风流。而进入唐代,楷书成为了“官体”,于是书法 [[ 艺术 ]] ,尤其是“书体的演变”从此静止下来,书法艺术进入了书写风格的嬗变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唐代书法教育开始进入普及型的规范时代。唐初三大楷书圣手: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的出现,作为太宗李世民的殿前大臣,甚至“侍书教习”,极大地影响了喜爱书法艺术的 [[ 唐太宗 ]] 对书法的见解和推崇。史载,太宗书法在艺术上虽乏善可陈,但书学上却颇有见地,他的书学着作:《笔法论》、《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等,其美学见解对后世书法艺术良多教益。用帝王之尊来做书评书论,在历史上“唐太宗”是第一人,他的参与,使书法艺术、书法教育自然而然地被推崇到了极致。
贞观元年,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为书法教学的机构,其级别相当于“国家级的书法研究院”,同时将书法一度纳入开科取士的考试项目,书法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常态性的重要科目。而唐楷——欧褚颜柳的楷书便从此高居书法教育、书法艺术的庙堂之上,成为了一种典范,一种法则,一种要通过县试、乡试等科举考试必修的基本功课, 一直延续到 [[ 二十世纪 ]] 初的清末民初,始因科举时代的终结和“书写工具”的变革所替代,两千余年之盛,经久不衰——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不能不说是奇迹。
==现代书法教育==
清末民初,当“西学东渐”成为时尚,新的一代都以钢笔字为“荣耀”为荣耀,毛笔字成了遗老遗少的陋习,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反封建”的同时,也将方块汉字也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中国之落后,之屈辱,同繁杂的汉文字 [[ 系统 ]] 有关,力倡“世界语”,走拼音文字之路,有人甚至提出“汉字不亡,天地不容”的口号,可见当时中国对 [[ 传统文化 ]] ,民族文化已到了被根本否定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书法教育自然也是“殃及池鱼”,悄悄地被组合在“识字教育”的系列里,没有了独立的地位。
但毛笔字书法艺术仍在艺术界、学界、政界等高层享有崇高地位,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 周恩来 ]] 、于右任、郭沫若、 [[ 齐白石 ]] 、鲁迅的书法艺术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学校也还在“识字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基本没有要求和标准的书法教育。这种情况在“微机时代”来临后,更加式微,书法教育,因此而完全退出常规书写的程式,渐行渐远,成为了教育上的一种残留和文化上的一种“奢侈”,最终用几代人的“一片空白”成就所有“传统经典文化艺术守望者们”心中永远之痛。
书法教育的衰落,原因有多种。一是电脑键盘输入法的技术方式正在代替手写方式,在社会层面,信息传播和公文生成过程正在机器化和技术化,正在变手写为输入,甚至连学校教学也在课件化;二是自近代书写工具从软笔演变为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开始硬笔之后,汉字的书写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用于写字、练习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使用,渐渐退出了学校教育;三是当代中国学校课程种类增多,学生完成作业需要书写速度较快的硬笔;四是随着电脑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输入技术的简化和更加容易操作,各行各业的 [[ 信息 ]] 文化传播者(包括记者和教师)更多地习惯于使用电脑打字,而非硬笔书写;四是随着电脑一代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快捷的效率高的办公工具;五是随着学校教师的更新换代,一大批在学校学习过程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本身缺乏写字意识和书法意识,也写不好汉字,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能力;六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文化魔怔,书写不被社会重视;七是学校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之路,书写教育自然也就被遗忘了。
不是不爱你,而是爱你太不容易——从三十年前的中等师范教育的“毛笔书法自修自练”到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教学系列上的“虚列淡化”,主要原因还在于大家都想学,而很少有人能学会,半途而废几乎成了几代人,尤其是书法院校学生的一种延续数十年的梦魇。而中小学 [[ 教师 ]] 的毛笔书法能力上的空白,最终只能使中小学校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书法教育,从七十年代起被“书写练习”所替代,逐渐消失在整个国民教育的的课程序列之中。
这种情况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日本书法教育的影响,部分艺术类、师范类高校开始恢复“书法教育”专业教育。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统计,全国已有北京师范大学、 [[ 中央美院 ]] 、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30多所高校分别开设有书法艺术本专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国内几乎所有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书法的选修或辅修课程。
2008年,教育部下达《在中小学校开设毛笔字书法课程》通知,2012年部颁新课标,将书法教育正式列入中小学校课程,要求小学三年纪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恢复书法课程。
这是一个春天的回归,但中小学教师中已少有懂得书法的教师,更没有专职从事书法教育的教师,这使这个 [[ 春天 ]] 难见春日。
教师之缺,教师书法能力的低下,根于现代书法普及教育,在教学体系上的残破和教学法的陈旧落后。
762,7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