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010
次編輯
變更
韦卓民
,创建页面,内容为“'''韦卓民'''(1888年 - 1976年),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界领袖;基督教学者、教育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基督教<ref>[https://…”
'''韦卓民'''(1888年 - 1976年),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界领袖;基督教学者、教育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基督教]]<ref>[https://www.sohu.com/a/453795427_120845443 基督教历史],搜狐,2021-03-03</ref>一般认为,其基本教义都是出自于《圣经》。历史上的教会以信经、信条、认信文等多种形式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作出了很多精要的概括,也被今天研究教义学的学者视为教义的渊源。此外,历代神学家企图结合其时代的观念阐释和辨明基督教的信仰要理。很多神学家<ref>[https://www.d1xz.net/wenhua/zongjiao/art137609.aspx 神学家是什么意思?宗教中的科学家?],第一星座网,2016-05-13</ref>的著作也是阐发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宝贵资源。
==人物简介==
韦卓民于1888年12月7日出生于[[广东]]珠海一个富有的商贾之家,其祖辈世代经商。韦卓民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父亲还不惜为他重金聘请英语家庭教师,教他学习英语。1903年,当韦卓民15岁时,父亲带领全家移居湖北汉口,经营茶叶生意。稍事安顿后,父亲送他进入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文华书院(Boone School)读书。入学时,父亲特别告诫他只可专心学业,不可沾染"洋教"。
1907年,韦卓民从文华书院备馆(中学部)毕业,接着升入正馆(大学部)继续攻读,191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多年受基督教氛围的熏陶,他逐渐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认真追求后,最终违背对父亲许下的诺言,在圣公会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
取得[[博士]]学位后,韦卓民应母校聘请而成为数学和中文课程的教师;同时,他进入文华大学研究部攻读硕士学位。四年后(1915年)以论文"孟子的政治思想"获得硕士学位。
1918年,韦卓民得有机会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在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完成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必修课程;同时亦在当地圣公会神学院选修课程。其勤奋、品格和才学使他在教授和同学中间有口皆碑。应中国教育之亟需,他毅然放弃行将完成的博士学位,于1920年返回文华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同时亦在圣公会神学院任教。
1924年,武汉的三所教会学校,即[[武昌文华大学]]、汉口博习书院(John Griffith College),和武昌博文书院(Wesley College)合并成为华中大学。韦卓民除担任哲学教授外,还出任华中大学主管行政副校长兼文学院院长;同时还暂代中文系系主任。1926年,代理校长孟良佐主教(Bishop Alfred Gilman)离华返美之时,韦卓民受命主持全校校务。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政局动荡,华中大学的西籍人士纷纷撤离,韦卓民也搭船前往上海避难。不幸被人诬告为共产党,旋遭逮捕,情势危急。幸亏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华大学圣保罗神学院院长舒满博士(Dr. Arthur Sherman)与他同船赴沪,向警方抗议,并为其作保,方得释放,保全性命。
1927年,韦卓民获得[[美国]]南方大学所颁赠的荣誉民法博士学位。1928年4月,他和二十几位中国教会领袖一起组成中国教会代表团,搭船前往耶路撒冷参加国际宣教会议(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会后,他转赴德国柏林和法国巴黎做短暂进修,然后进入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曾应邀举办系列专题演讲:"以中国人眼光看今日之中国"。日后整理成专文出版,题为《东西文化之综合问题》。该文是韦卓民探讨中西文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及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力作。
1929年,韦卓民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后回国,担任重组后的华中大学校长。此时的华中大学已再次扩大,湖南岳阳的湖滨大学和雅礼大学皆已并入该校。校内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三个学院,从而使该院成为华中地区著名的基督教高等学府。
此后二十余年,韦卓民主持华中大学校务。期间多次赴国外访问、交流,曾先后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奥柏林大学等学校演讲。1937年7月,他再次代表中国教会赴英国牛津参加"基督教生命与事工会议";8月转赴爱丁堡出席"信仰与教制会议"。会后,他再赴美国,在耶鲁大学神学院担任基督教伦理学客座教授约一年之久。
1938年,韦卓民经香港回国,仍回到[[华中大学]]任教并主持校务。当时,因受战局影响,华中大学已迁移到广西桂林。不久,为避免敌机轰炸,华中再次迁校至云南大理附近的喜洲小镇。就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小镇上,韦卓民带领华中师生坚持办学七年,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在担任校长之同时,还曾出任为期四年的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1946年春,因健康原因,韦卓民再度赴美,一边应邀在纽约协和神学院授课,一边调养身心。1946年,在多所大学和神学院主讲"中国文化之精神",颇受欢迎。同年八月经英国返抵上海,参加中华圣公会第十届主教院全体大会,并被推举为大会主席。
抗战胜利后,华中大学由[[云南]]迁回武汉。原华中校园在战争期间损毁严重,韦卓民返校后,即投身于学校全面复原工作中去。但1949年中国江山易手,政权更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韦卓民仍然担任校长职务。
1950年9月23日,在政府的授意与支援下,中国基督教界四十位领袖在北京发表了《三自革新宣言》(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一天成爲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始。在四十位发起人中,韦卓民名列其中;他亦是"三自筹备委员会"中25位委员之一。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外籍教授皆被逐出校园,国外经济援助也告中断。在院校调整中,华中大学与当地一师范学校合并成为华中师范学院,韦卓民亦由校长降职为外语系和政治系教授。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受到无情的控诉与批判,被打成"右派分子",此后就很少听到他的消息。1976年,韦卓民病逝于南昌,终年88岁。
韦卓民遍曆欧美多所著名[[大学]],精通英、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语言;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他潜心学术,笔耕不辍,爲后世留下八百多万字的著作,计有《孔门伦理》、《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古籍中的上帝观》、《孟子之政治思想》、《祭祀的研究》等。译著有《康得纯粹理性批判》、《康得哲学讲解》,以及《康得哲学原理选读》等。其研究成果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基督教]]<ref>[https://www.sohu.com/a/453795427_120845443 基督教历史],搜狐,2021-03-03</ref>一般认为,其基本教义都是出自于《圣经》。历史上的教会以信经、信条、认信文等多种形式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作出了很多精要的概括,也被今天研究教义学的学者视为教义的渊源。此外,历代神学家企图结合其时代的观念阐释和辨明基督教的信仰要理。很多神学家<ref>[https://www.d1xz.net/wenhua/zongjiao/art137609.aspx 神学家是什么意思?宗教中的科学家?],第一星座网,2016-05-13</ref>的著作也是阐发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宝贵资源。
==人物简介==
韦卓民于1888年12月7日出生于[[广东]]珠海一个富有的商贾之家,其祖辈世代经商。韦卓民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父亲还不惜为他重金聘请英语家庭教师,教他学习英语。1903年,当韦卓民15岁时,父亲带领全家移居湖北汉口,经营茶叶生意。稍事安顿后,父亲送他进入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文华书院(Boone School)读书。入学时,父亲特别告诫他只可专心学业,不可沾染"洋教"。
1907年,韦卓民从文华书院备馆(中学部)毕业,接着升入正馆(大学部)继续攻读,191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多年受基督教氛围的熏陶,他逐渐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认真追求后,最终违背对父亲许下的诺言,在圣公会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
取得[[博士]]学位后,韦卓民应母校聘请而成为数学和中文课程的教师;同时,他进入文华大学研究部攻读硕士学位。四年后(1915年)以论文"孟子的政治思想"获得硕士学位。
1918年,韦卓民得有机会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在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完成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必修课程;同时亦在当地圣公会神学院选修课程。其勤奋、品格和才学使他在教授和同学中间有口皆碑。应中国教育之亟需,他毅然放弃行将完成的博士学位,于1920年返回文华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同时亦在圣公会神学院任教。
1924年,武汉的三所教会学校,即[[武昌文华大学]]、汉口博习书院(John Griffith College),和武昌博文书院(Wesley College)合并成为华中大学。韦卓民除担任哲学教授外,还出任华中大学主管行政副校长兼文学院院长;同时还暂代中文系系主任。1926年,代理校长孟良佐主教(Bishop Alfred Gilman)离华返美之时,韦卓民受命主持全校校务。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政局动荡,华中大学的西籍人士纷纷撤离,韦卓民也搭船前往上海避难。不幸被人诬告为共产党,旋遭逮捕,情势危急。幸亏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华大学圣保罗神学院院长舒满博士(Dr. Arthur Sherman)与他同船赴沪,向警方抗议,并为其作保,方得释放,保全性命。
1927年,韦卓民获得[[美国]]南方大学所颁赠的荣誉民法博士学位。1928年4月,他和二十几位中国教会领袖一起组成中国教会代表团,搭船前往耶路撒冷参加国际宣教会议(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会后,他转赴德国柏林和法国巴黎做短暂进修,然后进入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曾应邀举办系列专题演讲:"以中国人眼光看今日之中国"。日后整理成专文出版,题为《东西文化之综合问题》。该文是韦卓民探讨中西文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及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力作。
1929年,韦卓民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后回国,担任重组后的华中大学校长。此时的华中大学已再次扩大,湖南岳阳的湖滨大学和雅礼大学皆已并入该校。校内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三个学院,从而使该院成为华中地区著名的基督教高等学府。
此后二十余年,韦卓民主持华中大学校务。期间多次赴国外访问、交流,曾先后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奥柏林大学等学校演讲。1937年7月,他再次代表中国教会赴英国牛津参加"基督教生命与事工会议";8月转赴爱丁堡出席"信仰与教制会议"。会后,他再赴美国,在耶鲁大学神学院担任基督教伦理学客座教授约一年之久。
1938年,韦卓民经香港回国,仍回到[[华中大学]]任教并主持校务。当时,因受战局影响,华中大学已迁移到广西桂林。不久,为避免敌机轰炸,华中再次迁校至云南大理附近的喜洲小镇。就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小镇上,韦卓民带领华中师生坚持办学七年,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在担任校长之同时,还曾出任为期四年的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1946年春,因健康原因,韦卓民再度赴美,一边应邀在纽约协和神学院授课,一边调养身心。1946年,在多所大学和神学院主讲"中国文化之精神",颇受欢迎。同年八月经英国返抵上海,参加中华圣公会第十届主教院全体大会,并被推举为大会主席。
抗战胜利后,华中大学由[[云南]]迁回武汉。原华中校园在战争期间损毁严重,韦卓民返校后,即投身于学校全面复原工作中去。但1949年中国江山易手,政权更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韦卓民仍然担任校长职务。
1950年9月23日,在政府的授意与支援下,中国基督教界四十位领袖在北京发表了《三自革新宣言》(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一天成爲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始。在四十位发起人中,韦卓民名列其中;他亦是"三自筹备委员会"中25位委员之一。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外籍教授皆被逐出校园,国外经济援助也告中断。在院校调整中,华中大学与当地一师范学校合并成为华中师范学院,韦卓民亦由校长降职为外语系和政治系教授。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受到无情的控诉与批判,被打成"右派分子",此后就很少听到他的消息。1976年,韦卓民病逝于南昌,终年88岁。
韦卓民遍曆欧美多所著名[[大学]],精通英、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语言;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他潜心学术,笔耕不辍,爲后世留下八百多万字的著作,计有《孔门伦理》、《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古籍中的上帝观》、《孟子之政治思想》、《祭祀的研究》等。译著有《康得纯粹理性批判》、《康得哲学讲解》,以及《康得哲学原理选读》等。其研究成果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