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沃尔特·李普曼

移除 6,14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Infobox Person|name = 沃尔特·李普曼<br />Walter Lippman|image = [[File:沃尔特·李普曼1.jpg|缩略图]]|image_size = |caption = |birth_name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89|09|23}} |birth_place = {{US}}[[纽约]]|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74|12|14|1889|09|23}}|death_place = {{US}}纽约|body_discovered = |death_cause = |resting_place = |residence = |nationality = {{US}}|ethnicity = |citizenship = |other_names = |known_for = 专栏作家 ''《[[新共和]]》''<br />1958和1962[[普利策奖]] |education = |alma_mater = [[哈佛大学]] B.A. ( WalterLippmann,1889-19741909) 美国新闻 |employer = |occupation = [[作家]], [[记者]], [[政治 评论家 和作家。]]|years_active =|home_town = |party = |opponents =|boards = |religion = |spouse = |partner =|children = 基本情况|parents =Jacob and Daisy Baum Lippman|relations =}}'''沃尔特·李普曼'''({{lang-en|'''Walter Lippmann'''}} {{bd|1889年|9月23日|1974年|12月14日}}),[[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 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在宣传分析和 代表作《[[公众舆论]]/ 舆论 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Public Opinion) 。   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人物概述==沃尔特·李普曼自24岁(1913年)创办《新共和》杂志至85岁(1974年)与世长辞为止,李普曼的时事评论写作延续了60余年!他一生写了总数一千多万字、上万篇的时评,发表了涉及新闻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的30余部著作。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三十六年,是二十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受到美国政府以及各国首脑和外交机构的高度重视。李普曼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一生中还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人物 生平==1889年9月生于 [[ 纽约 ]] ,是 [[ 德国 ]][[ 犹太人 ]] 第二代移民后裔。
念完学士后,李普曼继续留在哈佛攻读研究生,再此期间,任桑塔亚纳教授的助手,协助讲授哲学史。
1910年夏末,著名“ [[ 耙粪记者 ]] [[ 林肯· 蒂芬斯 ]] 来哈佛招助手,经过与哈佛教授磋商后,选择了李普曼。从此李普曼涉及新闻工作,此后供职于多家媒体。
1912年他辞去一切职务,前往 [[ 缅因 ]] 州,撰写《政治序论》。《政治序论》出版后获得成果成功,西奥多·罗斯福对此书推崇备至,与李普曼往来交换意见。
1914年《趋势与主宰》问世,它和《政治序论》一道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同年与人合办< 《[[ 新共和> ]]》 杂志,担任副主编。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期间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
1919年回到《新共和》工作。
1921年至1931年,任纽约《 [[ 世界报 ]] 》编辑、主编,10年间为其撰写了大量社论(后汇为10卷出版),享誉一时。
1931年《世界报》停刊后,在《 [[ 纽约先驱论坛报 ]] 》上开设“今日与明日”专栏,所写专栏被国内外250家报刊转载。
1932年与菲耶离婚,与海伦·阿姆斯特朗结婚。
1961年1月,“今日与明日”转到《 [[ 新闻周刊 ]] 》刊载,由《 [[ 华盛顿邮报 ]] 》辛迪加向国内外转发,直到1967年3月最后一期。
1964年9月, [[ 林登·约翰逊 ]] 总统在李普曼75岁生日前授予其总统自由勋章。授勋书上写道:“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
1967年退休,继续为《新闻周刊》等撰写评论。
1974年85岁生日时,纽约市授予他最高荣誉青铜奖。
==主要著作==
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舆论学》、《良好的社会》、《共产主义世界与我们的世界》等30种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新闻学及外交等多个领域,以下为著名作品:
===影响==={{wikibooks|Communication_Theory/Propaganda_and_the_Public|传播理论/宣传以及公众(英语)}} 《外交 “今日与明日”是美国言论史上历时最久、影响最大 主宰》1915 专栏,为李普曼赢得了世界声誉(该专栏后汇为81卷出版),他也因此获于1958 ,国际问题的第一部著作 、1962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著作==={{wikisource|Public Opinion}}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 道德序言》1919年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他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
撰有 自由 政治导向》、《放任 新闻》1920年  驾驭》、 《舆论学》(Public Opinion)1921年  鬼影般 良好 公众》1925年  社会》、 命运的人》1926年 《美国 共产主义世界与我们 检查官》1928年 《美国在 世界 事务中 (与威廉·斯克罗格斯合 等30种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新闻学及外交等多个领域,以下为 )1931、32、33年 《解释》1932年、1933-1935年 《自由的方法》1934年名作品:
* 《外交的主宰》1915年,国际问题的第一部著作。* 《道德序言》1919年* 《自由与新闻》1920年* 《舆论学》(Public Opinion)1922年* 《鬼影般的公众》1925年* 《命运的人》1926年* 《美国的检查官》1928年* 《美国在世界事务中》(与威廉·斯克罗格斯合著)1931、32、33年* 《解释》1932年、1933-1935年* 《自由的方法》1934年* 《新的需要》1935年* 《战争与和平札记》1940年* 《美国的外交政策——共和国的盾牌》1943年* 《美国的战争目标》1944年* 《冷战》1947年* 《公共哲学论文集》1955年===主要观点===李普曼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论述,可归纳为“第七部分报纸”,表述如下:
《战争与和平札记》1940年报纸的运营模式
报纸依靠广告收入维持生计抑或盈利,而不是发行。“我们希望报纸给我们提供真实情况,而不管提供这种真实是多么赔钱。我们承认这种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这种艰难而且常带有危险性的供应,直到最近,我们只愿意用铸币厂制造的最小的硬币付给报纸。”( 美国 舆论学》,P212)因此,李普曼认为“读者们与报刊之间的这种临时 外交政策——共 单方面的关系是我们文化 盾牌》1943年一种异常现象。”
《美国 报刊“非鹿非马” 战争目标》1944年性质
“报刊不是一种纯粹的和单纯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产品的售价经常低于成本,但主要是因为社会一种伦理的尺度来衡量报刊,而用另一种伦理尺度去衡量商业或制造业。”( 冷战》1947年舆论学》,P213)
《公共哲学论文集》1955年==社会地位==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从老罗斯福到尼克松,李普曼都是白宫不可忽视的座上宾。他还与墨索里尼、丘吉尔、戴高乐、赫鲁晓夫、尼赫鲁等外国首脑多次直接对谈,与所到各国的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外交部长或国防部长见面,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1972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也曾经代表周恩来总理邀请他访华。有人贬低新闻记者尤其是时事评论工作的意义,说这些记者或评论家,作为“局外人”,不能“看到从世界各地雪片般飞到国务院的电 ”,对国内事务的了解也远不及当局者,却还到处对美国 外交政策或 目标读 公共政策大加评论、横加指责。
针对这样看似有理 “真正 批评,李普曼说:“这些批评事实上否定了民主原则本身。因为人民也 问题 知之甚少 一张报纸 ‘局外人’,但是他们仍然有权对当局 不习惯于支付新闻采访 费用,只能被利用来 作为 做出评论”,并且 销路卖给制造商和商 民还是这个国家内外政策的 。那些 终决定者!“如果国家是在人民的赞同下,得以管理 有钱购买东西 ,那么 民对于当局者要求人民赞同的事情必须形成见解。人民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李普曼开始阐述新闻工作尤其是时事评论工作的 重要 意义:“他们是靠收听广播和阅读报纸,看看记者们对于在华盛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生 事情是如何报道,然后形成他们的见解的。所 ,记者的作 举足轻重!在兴趣所及 某些领域,记者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去推敲、去归纳、去想像和推测内部发生什么事情,它在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 记者所做 这样 只是每个 报刊必定尊重买 权公民应该做 事情,只不过他们自己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做罢了 观点 报纸 就是 我们 为这些买主而编辑和出版 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 ,因为 这是我们的工作!”==著名记者==他一生活了85岁,其中 没有那种支 续写作60余年 创作1000余万字 报纸就不能生存 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有左右 ”(《 舆论 的巨大力量。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这是一个生活乐趣太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代人的暴行更加肆虐,但是某些邪恶也同样有所减退--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平等的权利已经植下了根基。唯有进步,才使世界变得更加人道与合乎理性。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用来衡量世界的标尺。学》,P215)
约见赫鲁晓夫,他们在头等舱里刚刚坐定,机长就递过米一份苏联大使发来的便笺。克里姆林宫出现危机,赫鲁晓夫正在黑海,他希望能把这次会晤推迟一星期。“这不可能。”李普曼龙飞凤舞地在便笺上批了这句话,他们欧洲之行的计划已定,他要么如期4月10日到达苏联,要么根本不去。第二人早晨,赫鲁晓夫主席传话过来,他将 读者 期接见他们。与罗斯福共尽早餐,1914午春,李普曼终于到达了目的。精疲力竭的罗斯福结束巴西之行后州到纽约,邀请李普曼和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在哈佛俱乐部共进早餐。李普曼曾经写过许多天下工运问题的文章,他自愿为罗斯福起草一份关于工运问题的纲领。这时,老罗斯福从餐桌旁边站起来,紧紧握住李普曼的手,对他说,他们现存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了。==采访领袖==与丘吉尔讨论二战进,展温斯顿·丘吉尔想见一见李普曼,也从他在乡间的住所赶了来。丘吉尔弓着背坐在那里,他一只手伴着句子中的停顿挥舞荇威士忌和苏打水,一只手熄去雪茄烟。他告诉李普曼,即使“枪林弹雨日夜向我们袭来,把死亡和毁灭布满人地”,英旧人也只会增强他们争取胜利的意志。被戴高乐奉为上宾,1942年8月,当李普曼抵达伦敦时,他已经一脚跨入戴高乐的阵营了。49岁的戴高乐将军十分清楚李普曼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把这位专栏作家奉为上宾。他对李普曼玄乎其玄地侃侃而谈达一个多小时,大展自己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语言天赋。这次会见给李普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确信法国找到了一位不负于其高尚品质的代言人。与肯尼迪决定国务卿入选,12月16日,在吃晚饭前不久,李普曼接到肯尼迪总统的电话,问他下午晚些时候可不可以来拜访李普曼。一小时内,一大帮特工人员来到这所房子,四点钟,肯恺迪到了。此时肯尼迪当选总统后还不到 何评价 个月,他足来和李普曼询问决定国务卿人选的。张报纸
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中,针对大众传播可能会 歪曲环境”的负功能,提出过警世之言,这就是颇有名的“两个环境”理论。按他的见解, 如果 我们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 要评价 是现实环境 张报纸 我们每 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 都注 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 通过 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他的“两个环境”理论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生日感言==因为 我们 是具 美国自由传统 报人,我们阐述 那部分 新闻的 方法不是以事实去迁就教条。我们靠提出 论和假设,这些理论和假设然后要受到反复的检验 情况来评价 我们提出我们所能想到 ……一个人在早餐桌上除了用自己 最能言之成理 观点与报纸 图景,然后我们坐 后来的新闻是否能同我们的阐述 吻合。如果后来的新闻与之相吻合 核对以外 而仅仅在阐述方面 还能 一些小小的变化,那么我们就算干得很 。如果后来 新闻与之不符 尺度吗?所以 如果后来 有能力要求报纸担负最严格 新闻推翻了早先 报道义务 报导 就有两件事可做。一 多数不 废弃我们 普通 理论和阐述 读者 那些专门为他们 、诚实 经验辩护 的人 的作为。另一种是歪曲或隐瞒那条难以处理的新闻。 夏天,当我在我寓所附近的林间和山坡上散步时,我发觉自己正在遐想对于专于固执己见和每周定期几次发表见解这种差事,将作何回答、作何解释和作何辩白 ”(《舆论学》,P217)
我听到批评者们在说:“必须要有那么一个人自以为知之甚多、而对如此众多的事情说三道四,这难 不荒唐可笑吗?你写 采访 是关于对外政策。你见着那些每天从全世界各 雪片般飞到国务院来的电报了吗?你出席了国务卿及其顾问们的那些碰头会了吗?你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吗?你所谈到的那些国家的情况又如何呢?你在唐宁街十号当过政吗?你又如何探听到克里姆林宫主席团的考虑?你为什么不承认你是一个局外人,而且因此就概念而言,你是一个大笨蛋? 那么你怎么敢对你自己政府和别国政府的政策妄加解释,更不用说擅自批评和反对了。 再者在国内事务上,你就真有资格神气十足、绝对正确?当然,国内间题上机密较少些,而且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可以晤谈,都可以问他们最最令人窘困的 问题 ,他们的回答也会是或坦率或诡诈、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必须承认,这里即使没有许多机密,也会有许多神秘之处。最大的神秘之处就是,今天选民们在想什么,考虑什么和要求什么,到了选举日那天他们又会想什么、考虑什么和要求什么,还有,他们在各种争论、劝诫、威胁、允诺和操纵艺术与领导艺术的影响下,又将怎样想、怎样考虑和怎样要求。
李普曼认为新闻事业违反了所谓的“才能的租金” 真是来势汹汹 种经济原则,“致使新闻采访并不像它的社会重要性那样,对一些受过训练的和有能力的人具有吸引力 然而 在暇 认为有能力的人带着尽快离开的 中,不费 法来从事‘正直的报道工作’这个事实正是为 什么 周折就战胜了这 它从来没发展到足以使那 批评 工头的传统给予它一种专业的特权和一种唯恐失掉的自尊的主要原因 ==贡献==对传播 ”(《舆论 的贡献》,P221)
一、1922年写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 新闻 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性质
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 1.“报纸并不想要注意全人类 问题做了卓 事。它们 成效的梳理 值守人员驻在某些场所 ,如 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 警察局、验尸所、区事务所、市政厅、白宫、参议院、 议院等处。”(《 舆论 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学》,P224)
在近代以来的 2.“新闻首先并不是 社会 情况的一面镜子 公众舆论主要作为 而是 一种 政治现象,可以说只 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 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 事实 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 报道。……任何偶然发 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 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 事能被确定 兴趣 具体化 公意的形成 衡量 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 定名称 探讨 越多 完成了 则能报道的 新闻 史上对 也越多。”(《 舆论 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学》,P226)
二、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 编辑选择 隔绝”的观点(“拟态环境”、“刻板 依据——固定 成见 ”)
“要获得读者 注意力……要激起读者的感情,要引诱他在阅读时就产生与新闻相一致的感情。…… 进入 新闻 机构 ,在新闻报道中他必须找到一个熟悉的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是由固定成见 示的某种拟态环境 反应 ”(《舆论学》,P234)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 新闻 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 复杂化,人们由于 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 是两回 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并不 新闻的作用 突出的表明一个事件,而真 环境 “镜子 作用是把隐藏的事实显露出来…… 式的再现 (《舆论学》,P237) 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 李普曼认为 闻之所 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 达不到真实 环境。然而,由 程度在 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 记者“ 一般人看不见 应用心理学中没有专业 地方(媒介内部)进行 训练”,“他越了解他自己 弱点 所以 就越承认没有客观检验的标准 通常人们 他自己的 识不到这一点 见主要由他自己的成见 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 根据他自己的准则和他自己迫切的兴趣所形成的。他知道他是通过主观透镜在 环境本身来看待 察世界 ”(《舆论学》,P238)
大众传播形成 至此,李普曼持 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 悲观主义态度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 认知和行为 表现 而且通过制约 他已经完全陷入了个 人的 认识 悲观情绪 行为来 深渊之中。他 客观 报刊相当失望,他说报纸“脆弱 难以 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 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 人民主权论的全部义务 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 难以自发地 供民主主义者所希望的天生 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 环境的趋势 ”(《舆论学》,P239)
他用了一个比喻来阐述他认为 刻板成见 报刊不能代替一些机构 是人们对特定 想法:“它(报刊)就像探照灯 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 把一件又一件 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 从黑暗处带到人们 感情 视域内 刻板成见可以为 人们 认识 不能够单凭这种光线来从 物提供简便 世界上 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工作 个人有个人 ……他们……只能凭他们自己坚定 刻板成 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 当报刊 刻板成 解与之相符时 因而它也起着社会 就展现出一种清楚 控制 情况足以 出为一般人能接受的决定。”(《舆论学》,P240) ===深入阅读===* (美)斯蒂尔,于滨、谈锋、陈小平译:《 李普曼 特别强调大众 播的力量,认为 》(中国 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 陆)[[中信出版 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ISBN 978-7-5086-1233-1
三、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 == 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 部链 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http://wiki.uscpublicdiplomacy.com:16080/mediawiki/index.php/Walter_Lippman 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 Profile]{{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 参考文献=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nobsblog.blogspot.com/1999/03/men-of-destiny-by-walter-lippman-1927.html Walter Lippmann ''Men of Destiny'' (1927)]*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810042013/http://foia.fbi.gov/foiaindex/walterlippmann.htm Walter Lippman FBI FOI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224052852/http://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USAlippmann.htm Biography with excerpt from works]* [http://mssa.library.yale.edu/findaids/eadHTML/mssa.ms.0326.html Guide to the Walter Lippmann Papers, 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128,62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