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命名和必然性

增加 3,34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命名和必然性'''》,美国分析哲学的重要著作。克里普克著。1972年,首先在哈曼(G.Harman)和戴维森主编的《自然语言的…”
《'''命名和必然性'''》,美国分析哲学的重要著作。克里普克著。1972年,首先在哈曼(G.Harman)和戴维森主编的《自然[[语言]]的语义学》一书中发表,同年又出版了单行本,1980年再版。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梅文译,涂纪亮校。

==内容简介==

本书除序言和跋外,由3篇演讲的记录稿整理组成。第1、第2个演讲在1970年1月20日,第3个演讲在1970年1月29日。

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命题]]和指称的关系问题。按照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传统观点,一个名称的意义或指称,在于我们在思想上把一组特性与这个名称联系到一起,同时确定某种事物具有这一组特性,从而把这个名称应用到这个事物上。克里普克提出一种与此不同的观点,即“命名的因果理论”,或叫“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其大意是:确定一个名称所指的对象,不是根据我们对这个名称的意义的了解,而是依据于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其后果的了解。本书论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先天判断、后天判断、必然判断、偶然判断的关系问题。按照康德以来的传统观点,先天判断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而被认识的,是与必然判断一致的。作者在书中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有一些必然判断是后天的,又有一些先天判断是偶然的。认为,“先天的”和“必然的”这两个概念不能变换使用,前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后者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当我们说一个判断必然地有效,是指其形而上学性质。必须把二者区别开来。本书在英美分析[[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掀起一场持续10多年的论战。

==作者简介==

S.克里普克(Sanl Kripke 1941— ),美国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文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年轻一代分析哲学家的重要代表。大学时期在哈佛大学受教于蒯因等人门下。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洛克菲勒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主持过牛津大学的洛克讲座,担任过美国的《哲学逻辑杂志》和《符号逻辑杂志》以及[[以色列]]的《哲学》杂志的编委。主要著作还有:《模态逻辑是一个完全性定理》、《关于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研究》、《模态逻辑语义分析》、《同一性与必然性》、《真理论概要》等等。

==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它系统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使用。根据工具书的基本性质和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检索性工具书<ref>[https://www.sohu.com/a/125086797_448629 检索工具书可以用哪些 ],搜狐,2019-12-20</ref>和参考性工具书<ref>[https://www.doc88.com/p-0087332553178.html 参考工具书],道客巴巴,2013-03-30</ref>([[美国]]工具书专家盖茨称其为控制-检索型工具书和资料型工具书,Information:control and access,Sources of information)。另外还可以根据语种、[[学科]]内容、规模大小等标准进行划分。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716,8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