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增加 5,554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选自《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选自《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曾国藩家书》章节目录:《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center>为政篇</center>
<center>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center>
{{Cquote|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六弟六月初一日,在[[国子监]]考到,题视其所以,经题同善以相告也二句,六弟取到一百三名。计五目录科,题齐之以礼,诗题荷珠,得珠字,六弟亦取列百余名,两次皆二百余人入常男等身体皆平安,男妇及孙男女皆安泰。今年诰封轴数甚多,闻须八月始能办完发下,男子八月领到,即恳[[湖南]]新学院带至长沙,男另办祖父母寿屏一架,华山石刻陈传所书寿字一个,新刻诰封卷一百本。共四件,皆亲新学院带回,转交陈岱云家。求父母大人于九月件六七赴省,邹云陔由[[广西]]过[[长沙]],不过十月初旬,渠有还男银八十两,面订交陈季牧手。父亲或面会云陔,或不去会他,即在陈宅接银亦可。十月下旬,新学院即可到省,渠有关防,父亲万不可去拜他,但在陈家接诰轴可也。

若新学院与男素不相识,则男另觅便寄回,亦在十月底可到省,最迟亦不过十一月初旬。父亲接到,带归县城,寄放相好人家或店内。二十六日,令九弟下县去接。廿八夜,九弟宿贺家拗等处。廿九日,祖母大人八十大寿,用吹手执事接连村数里,接至家,于门外向北置一香案,案上竖圣旨牌位,将诰轴置于案上,祖父母率父母望北行三跪九叩首礼。寿屏请萧史楼写,史楼现未得差。若八月不放学政,则渠必告假回籍,诰轴托渠带归亦可也。一切男自知裁酌,兹寄回黄芽白菜子一包,查收,余俟续呈。男谨禀。(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诰:同“告”。都是告诉的意思,但用法不同。下告上为“告”,上告下为“诰”或“诏”。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六弟六月初一日在国子监考核报到,题目是“视其所以”,经题是“闻善以相告也”二句,六弟列取第一百零三名,二十五日录科,题目是“齐之以礼”,诗题是“荷珠,得珠字”。六弟也取录在一百多名。这两次考试都有两百多人入场。

儿子等身体平安,儿媳妇及孙儿孙女都好。今年诰封轴子数目很多,听说八月才能办理完毕发下来。儿子在八月领到后,马上恳请湖南新学院带到[[长沙]],儿子另外办了祖父母寿屏一架,华山石刻陈抟写的寿字一个,新刻诰封卷一百本,一共四件,都交新学院带回,转交陈岱云家。求父亲大人于九月二十六七日去省城。邹云陔由广西路过长沙最迟不过十月初旬,他还儿子的银子八十两,我与他当面约定交陈季牧的手里。父亲或者面会云陔,或者不去会他,就在陈家收银子也可以。十月下旬新学院就可到省城,他有印信,父亲千万不可以去拜访他,只在陈家接诰轴就可以了。

如果新学院与儿子素不相识,儿子便另外找人寄回,也在十月底可以到省城,最迟也不超过十一月初旬。父亲接到带回县城,寄放在要好的人家或店里。到二十六日叫九弟到县里去接。二十八日晚,九弟住贺家拗等处。二十九日,[[祖母]]大人八十大寿,用吹鼓手、执事接诰封几里路,接到家里,在门外向北面置一香案,案上竖圣旨牌位,将轴放在案上,祖父母率父母望北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寿屏请萧史楼写。史楼现在没有得差事,如果八月不放学政,那他一定告假回乡,诰轴托他带回也可以。一切儿子自己斟酌处理。现寄回黄芽白菜子一包,请查收。其余容儿子以后再行呈禀。

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
260,1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