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理查德·塞勒

增加 1,4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主要研究:愚蠢的人類 及 其非理性經濟行為'''<ref name="Nobel_Eco_2017_Ch1">[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11/08/richard-thaler-economics-2017-nobel/ 201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只說明了這一件事:花錢時千萬別心痛]</ref><ref name="Nobel_Eco_2017_Ch2">[https://tw.saowen.com/a/ffe5efa8b3c7b8016950309b13f1906181ff6ef6f1e4c537f63a9519ebaec6ac
諾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是個“老頑童”!]</ref>==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網際網路上有個老梗,網友們喜歡用第三人稱形容自己為“愚蠢的人類”,[[理查德·塞勒]]的[[行為經濟學]]就是在研究“愚蠢的人類”和他們的非理性經濟行為。
* 2017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到底在說什麼?點出了人類做決定時的盲點 —「害怕失去,所以寧願一開始就不得到」的心理,成為我們做出「不理性」決定的原因。
*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先認識這個概念—[[損失厭惡],其背後隱藏著同一種心理效應 — [[禀賦效應]]。
==='''[[損失厭惡]]:寧願得不到,也不願失去'''===舉一些例:* 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100,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子,裡面有100元錢,「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 150。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工資100元,「心情滿意值下降 50%,變成 75。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100變成75。***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麼「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 同樣是撿到100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 * 我們拿1萬元炒股,虧損10%,再盈利10%,就變成了99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100 元。 所以「心情滿意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上面的例子證明了「[[投資決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損失厭惡]]: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願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 
==='''[[禀賦效應]]'''===
*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