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姚惠芬

增加 38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姚惠芬17岁那年,跟着父亲去苏州,在当时的吴县刺绣厂,她第一次看到那幅《蒙娜丽莎》的绣像,据姚惠芬回忆,那是一种令她惊艳的感觉,她才知道原来手里的针线是可以画画的。其实那时候,姚家姐妹的刺绣在方圆几十里已小有名气,但也许正是这次的“惊艳”,让她领略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也感受到古老刺绣艺术的巨大诱惑力。
[[File:姚惠芬作品,姑苏老桥.jpg|有框|居中|姚惠芬作品,姑苏老桥]]
在姐妹俩的强烈要求下,父亲辗转托了很多关系,终于“乱磨硬泡”拜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为师,牟志红从小就和奶奶学绣花,14岁就进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了沈寿最得意的弟子、76岁的金静芬最后的关门弟子。从此,苏绣贯穿了牟志红的大半生,牟志红可算是创造“仿真绣”沈寿大师的第三代传人。
[[File:姚惠芬绣品《泼彩红荷》.jpg|有框|居中|姚惠芬绣品《泼彩红荷》]]
1989年,姚惠芬姐妹挑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拜师学艺的路程,在苏州距离牟老师最近的地方租下房子,每天天亮了就开始刺绣,直到晚上天光被夜幕取代才停下来,牟老师则利用上下班从这里经过的机会偷偷来给她“上课”,三个月下来的“作业”,让牟老师很是吃惊,她很有感触的说:“你们是主动拼命想学,这跟我们所里一些年轻人被动学习,完全是两样。”那是一段晨昏颠倒的日子,姐妹俩常常十几天不下楼,可能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这样一学就是三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姚惠芬的刺绣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上,她所绣的一幅乱针绣——《张大千肖像》荣获了一等奖,被誉为“中华巧女”。
[[File:姚惠芬作品.jpg|有框|左|姚惠芬作品]]
[[File:姚惠芬绣品《雄狮》.jpg|有框|居中|姚惠芬绣品《雄狮》]]
2003年2月,87岁的苏绣大师任慧闲老师去世,当时姚惠芬正在观前街上,当手机接到这个噩耗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滞了。” 姚惠芬说她平时是个内敛的人,但那天去任老师家里吊唁时哭得是“昏天瞎地”,几个人都架不住她。“任老师一生很苦的,家境清贫,文革中她和她的先生遭了不少罪,几十年来她一直是甘于淡泊,“埋头耕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任老师的德艺我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那天,我有幸在展厅看到了一张任老师辅导姚惠芬的照片,画面上老人正凝神刺绣,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脸庞……而现在的“姚惠芬刺绣艺术馆”几个字就是任老师题写的。
[[File:姚惠芬作品,苏州新梦-园林组画-虎丘塔.jpg|有框|居中|姚惠芬作品,苏州新梦-园林组画-虎丘塔]]
这些年,姚惠芬多次赴捷克,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绣品展,那年她在法国罗浮宫她是流连忘返,仿佛是走进童年的梦里,当然她也第一次看到了那幅《蒙娜丽莎》油画的原作。
[[File:姚惠芬 ,蒙娜丽莎《写意太湖》.jpg|有框| 居中|姚惠芬 ,蒙娜丽莎《写意太湖》]]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先天培养和后天的教化,姚惠芬的成功看似偶然,实是必然,生在刺绣世家,长在天然环境,拜师学艺,结婚生女,都沿着一条线在文化、艺术、文学的酒缸里浸泡,2008年,姚惠芬被评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File:姚惠芬作品.jpg|有框|左|姚惠芬作品]]
近100年来,从沈寿到金静芬、牟志红,从杨守玉到任慧闲,再到姚家姐妹;刺绣艺术像一个生命的密码在悄然传递。前不久,著名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的孙子吕存来“琴芬绣庄”,看见姚惠芬时说她和任老师年轻时太像了:举手投足,音容笑貌。
6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