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两夹弦

增加 15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两夹弦 ''' ,也有群众称它为“大五音”。是中国传统 [[ 戏曲 ]] 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 [[ 江苏 ]] 北部, [[ 安徽省 ]] 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四股弦”(也称四根弦、五调弦、五调腔)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2008年6月7日, [[ 山东省 ]][[ 定陶县 ]] 、安徽省 [[ 亳州市 ]]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 [[ 国务院 ]] 批准列入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简介==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 [[ 菏泽 ]] 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 [[ 弦乐器 ]] 伴奏。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 《梁祝下山》 《安安送米》 《吕蒙正赶斋》 《小姑贤》 《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两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 [[ 山坡羊 ]] 、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 [[ 乐器 ]] ,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 [[ 二胡 ]] [[ 板胡 ]] [[ 三弦 ]] [[ 横笛 ]] 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
两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两夹弦得以迅速发展,角色行当齐全, [[ 音乐 ]] 、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夹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来。
两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 [[ 韵脚 ]] 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两夹弦所用的 [[ 语言 ]] ,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
==代表剧目==
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 [[ 二帘子 ]] 》《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 [[ 王定保借当 ]] 》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山东柳子戏、山东梆子子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两夹弦的剧目将近百出。它的基本剧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赶关,提篮子(武家坡)”,“花墙、蓝桥、抱牌子”或“织机、拐马、柳迎春、花墙、蓝桥、太阳牌”等说法。这些剧目主要是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 [[ 故事 ]] 。如《大帘子》,即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隔帘相会。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263,600
次編輯